在当今中国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初入社会,难免碰壁,在职场、感情、家庭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和苦恼,当面对的问题无法解决时,当沮丧、难过、受挫、丧气的这些负面情绪压得我们喘不过气的时候,我们的内心需要被安慰,需要鼓励,需要温暖,于是心灵鸡汤应运而生,开始流行。
什么是心灵鸡汤呢?这是从美国来的舶来品,最早的《心灵鸡汤》是由杰克·坎菲尔、马克·汉森创作的书,书中用简短、精炼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充满哲理的小故事,让人受启发得安慰。而我们现在说的心灵鸡汤是指带有精神安慰、动机强化作用,是对世界较为乐观的认识或者行动指向的文段,它是一种激励性的“语言艺术治疗”。说白了,鸡汤就是励志金句。如:“做一个温暖的人,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来亲近你。”“倔强的人走得最远,因为他们什么都不怕,只怕到不了终点。”
那当今社会到底需要不需要鸡汤呢?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它的历史原因和滋生土壤。心灵鸡汤不仅对个人有“疗效”,对一个国家和社会而言,也适时地需要鸡汤来提高民众的精神凝聚力,它可以作为一个口号,或者营造一种舆论的导向,来提振士气,引领大众团结向上,崇尚真善美。
可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鸡汤只能给人以情绪的安抚,不能真正地解决现实问题。虽然克服困难的前提是要稳定情绪,可是当情绪稳定下来后,更重要的是要付诸行动,用行动来增加控制感,从行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可当困难长期存在时,人们就容易沉溺其中。而现在的鸡汤很多都被成功学和营销手段裹挟,成为毒鸡汤。如:996的加班文化、企业的大饼文化和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伪逻辑”,这误导着很多年前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而对国家和社会来说,如果注重鸡汤口号却不展开有效性可行性地解决之道,那么也容易陷入自欺欺人的自我感觉良好,所谓空谈误国就是这个道理。
合理和需要是两码事。 鸡汤是“言”、而更重要的是“行”。
对我们年轻人来说,首先要明白成长的阵痛是人生的必须,所谓不痛不通,人生的坎坷和不如意是生活的常态,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其次当遇到挫折或者在人生的低谷,你可以通过鸡汤来汲取积极的力量,而下一步,就是要勇敢地迈过那个坎,如果你沉湎于鸡汤的温度,那生活的问题始终存在,鸡汤就容易变成你逃避问题的温床。最后,我们要擦亮眼睛,警惕那些披着鸡汤外衣的毒酒,堤防为了利益把扭曲的价值观包裹在一些看似温暖的文字,这些毒鸡汤看着爽,可是对你的伤害却也大。
因此,鸡汤虽好,也不能贪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