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来源自于我们内心的秩序。幸福不是人生的主题,而是附带现象。
这是我下载樊登读书会app后,听完的第一本书。虽然还不是很习惯这样的方式,但是通过听书收获了新知进而有了新的思考。
01 心流的概括
作者在书中引入物理学概念:熵,熵是度量混乱程度的一个单位,进而引出一个新的概念即精神熵。精神熵指的是资讯对人们意识中的目标和结构的威胁将导致内心失去秩序。而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作者将之称为心流。
心流是生理和心理在生活中感到的幸福的感觉,只有沉浸幸福中的感觉才能体会到心流。
它的特征如下:
①独特性体现在感到自我价值
②复杂性体现在要有难度的活动中;
要素如下:①挑战困难②知行合一全情投入③明确目标及时回馈,④掌控自如⑤浑然忘我⑥️忘记时间:️过程体验本身就是幸福。
我收获的新知有精神熵和心流,让我对二者有了初步的了解与思考。
02 心流的重要
关于本书的内容,社会学家郑也夫在序言中总结得很妙,他说:“米哈里在本书的全部研讨都是在证明幸福不是人生的主题,而是附带现象。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
心流的出现,会让我们忘记时间和空间,沉浸于当下的事情之中,且乐得其所。
幸福要靠个人的修持,事先充分准备、刻意培养与维护。只有学会掌控心灵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品质;具备了这种能力,也就相当于接近了幸福的境界了。
人不怕得意忘形,而是失意忘形。得意忘形是获得感的一种兴奋,而失意忘形是一个挫折就能把你打垮,如果你不快速调理自己,它会让你对生活忘形,人生忘形,最后导致你不成人形。
我们需要重视自己出现心流的现象,并且通过总结得到自己达到心流的方法。
03 如何获取心流
书中讲道:“我们精神的混乱程度与我们的痛苦程度相关。”这不由得让我思考自己之前的阶段性的悲伤。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情况:突然莫名其妙地悲伤,不知不觉地陷入一种极度悲伤的情绪,不想理会所有事和人。
随着自己后面把精力更多地花在学习上,这样的情况几乎消失了。我想之所以痛苦也是因为想的事情太多,多到把自己的大脑弄得混乱而受不了吧。
而我们都知道很多事情是想不通的,并且想通了不去做也是行不通的,所以痛苦悲伤的情绪会喷涌而至。
而让我们摆脱痛苦,达到反熵增的效果,需要我们掌握实现心流的方法。️
①切分小目标更易找到“成长”的通道,为减少精神熵设定目标。
②控制过程,检验,要求每一次都能实现自我成长。
️③发挥思考的乐趣。
④建立良好心态。
⑤让闲暇时光更专注充实有意义,富有成长性。
⑥学会在独处和孤独中整顿自己的注意力,才能稳定内心秩序和自律️。
⑦苦难是人生成长的契机️,从挫折中获取成长最高效果。
⑧掌控精神和情绪,保持正念,进化权便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不自觉地达到心流的效果,我们需要重视它必要时需要把它记录下来。
听完这本书我有回忆自己的心流情形。有很多情况下我的忘乎自我都是在学习上面,比如读英语和写复盘。正如书中的调查结果所言:心流有54%出现在工作中,有18%是出现在家里,剩下的则是分散在其他方面。
“除非一个人能自行控制工作与闲暇,否则注定会感到失望。大多数的工作与休闲活动--尤其是消极接受大众传媒的方式,都不是为使人变得更快乐、更强有力而设计的,它们只是某些人赚钱的工具。一方面,如果我们听任它们得逞,它们就会吸干我们的生命精髓,只剩下一副空壳。另一方面,工作与闲暇正如同人生,可以应我们的需求发挥作用。学会从工作中发掘乐趣,不浪费闲暇的人,会觉得人生越发有价值。
特别喜欢上面这段话,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一天,时间也会给我们相匹配的回馈,所以分配利用好时间,处理好自我提升和闲暇娱乐至关重要。
因而获得心流虽有方法,但是每个人达到心流的状态都不一样,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去总结,让自己的熵增几率降低,达到反熵增。
布莱特比尔写道;‘未来不仅属于受过教育的人,更属于那些懂得善用闲暇的人’。”希望我们都可以不负时光,不负自己,合理分配时间。不是为了达到心流状态而达到,不是为了追求幸福而追求,而是我们对生活的认真与负责,会让我们收获幸福甚至得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