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前几天路过一个书店,里面标语写着:“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看了看书店的小资风格,回想起读书的往事,默默证明:曾经存在为了读书而读书的人,那个人就是太史公自己。
读书这件事,天真地只单纯地读,收获随缘。拿到一本书就想从头到尾悉数吸收下来,仿佛这样才是读书,如此读完若干书后,自己一定有很大变化。
但是实际上,真的每本书都值得全盘接受吗?
每位作者写书时都有自己的倾向,如果单纯地以“背书”为目标,可能会遇到很多知识,今后根本用不上,那么“背诵”这些知识有价值吗?
可能有读者对太史公的功利想法嗤之以鼻,且先不论对错,太史公能数出3个理由:
1时间有限,选择知识必须以价值为导向
2成年人更适合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学习方式
3分类处理的意义,需要读者筛选知识的价值
离开了学校的成年人,需要重新修改自己的认知,以前应试教育,要求学生对知识全盘接受,到了社会上,这种观点可能会拖累我们。如果我们长期意识不到这种“功利”的意义,可能真的会为了读书而读书。
L先生的智识课
L先生是谁?管他是谁呢,英雄不问出处,价值需要我们深入地寻找,不然可能会错过优秀的牛人。L先生来头我的确不清楚,但是他在文章中展现的效率意识和分类解决能力,让我很敬佩,于是在春节期间也抽空上了一课。
在课上,L先生提出的第一个观点,明确主题,阅读速度取决于主题的可预知性。
第二个观点是,阅读时要专注于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
明确主题,头脑中就预设起了相关的概念,专注核心,能为第二步建立基础。
比如一篇科研论文,要是直线式阅读,读到后面可能就忘了后面,但是明确主题后,就可以快速扫视文章,抓住核心内容,无关的内容就可以略过不看,阅读速度就提升了。
注重逻辑关系,其中L老师提出了常见的概念逻辑关系,比如:因果关系,包含关系等,在阅读过程中专注于关系,正好和李笑来所提的:“概念就是核心”不谋而合。但是L老师所说的关系,是为了使用一种工具:流程图。
当读者专注于概念(自己选择去了解的),筛选起来就更容易,只有在专注概念之后,才能更清晰地学习概念间的逻辑关系。
流程图和思维导图一样,都属思维工具。但不同在于,思维导图强调知识点,流程图重在展现知识间的关系,两种图所表现的是两种思维方式。
关于流程图和L先生的思维智慧,咱们下个周分享。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