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虚构的小说来说,要想做笔记还是有难度了,至少不会产生读非虚构的书那么多的干货和知识。但是本着传播价值的目的,读书笔记还是要给大家一点小启发。
首先,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法国。
那么,默尔索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冷血,麻木不仁 ,与世界格格不入,冷漠的脱轨者还是勇敢,有爱心,理性,清醒认识自我的“局”外人?
举几个小说里面的列子来说明。
他想给她写一封信, " 信里狠狠地羞辱她一番,再给她点儿甜头让她后悔。 " 然后,等她来的时候,他就跟她睡觉, " 正在要完事的时候 " ,他就吐她一脸唾沫,把她赶出去。我觉得这样的话,的确,她也就受到了惩罚。
这是默尔索的皮条客朋友莱蒙找他帮忙写信羞辱前女友。默尔索听完莱蒙的诉苦,觉得帮助他没什么好拒绝的,所以至少看出他挺乐于助人的。(虽然不是什么光彩事)
她问我爱不爱她。我回答说这种话毫无意义,我好像不爱她。她好像很难过。
至少默尔索对于什么是需要什么是爱情区分的很清楚,他需要玛丽或者其他什么女人,仅仅是肉体的需要,他很诚实,这是他贯穿全书的品质。包括他在面对法官恶意引导证人说出的不利证词也不否认。
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想起了妈妈
第一次,我真想到我要结婚了
出自不同地方的两段内心独白,展现了他的内心柔软。之前对他的冷漠印象开始松动。
热气整个儿压在我身上,我简直迈不动腿。每逢我感到一阵热气扑到脸上,我就咬咬牙,握紧插在裤兜里的拳头,我全身都绷紧了,决意要战胜太阳,战胜它所引起的这种不可理解的醉意。
这是战胜肉体需要的一刻 ,默尔索显然用意志战胜了需要,他控制了自己,而不是被需要控制。包括他在监狱戒掉了性欲,烟瘾,都是非常男子汉的一面。
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善,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
全书结尾,默尔索在面对神父的宗教审判,从未相信他的上帝和上帝的饶恕,他与神父激烈冲动的辩论,看得读者酣畅淋漓,最终神父满脸泪水,默尔索也筋疲力尽,都让默尔索的伟大形象到了顶点。默尔索认为他以前是幸福的,他理解了妈妈为什么临死前要玩重头再来的游戏。还幻想处决那天,人们对他咬牙切齿。勇气和超脱同时在他身上显现。
默尔索是勇敢,善良和理性的人,他的死不禁让我产生疑问,我们的时代还有这样的压迫吗?还有这样愚昧的事情吗?
联想到《乌合之众》,群体存在着低智商性,那么群体的低智商害人害己的情况是有根的,现在依然存在,将来也依然存在。
默尔索这样的脱轨者依然存在,社会对他们的宽容度也在提高,也许有一天,全人类会被他这样的人拯救也说不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