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父母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使宝宝,面对孩子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疑问和担心。我家宝宝刚出生那段时间,我也曾纠结,孩子哭了到底能不能马上抱,如果马上就抱了,会不会养成孩子遇到事情就会哭的习惯?
先说我的答案,要抱,不会。面对一岁以内的孩子,第一步就是要毫无保留地接受孩子的各种暗示和要求,不必担心是否会宠坏了他或是否会被他牵着鼻子走。
不少父母都听说过臭名昭著的哭声免疫法,令人遗憾的是居然还有不少人在学在用,并因此酿成悲剧。所谓的哭声免疫法,就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提到哭声免疫法,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行为主义创始人约翰·华生,1928年约翰·华生出版了《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一书。在这部书中,他倡导了一种行为矫正式的儿童养育体系,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塑造和矫正。华生认为对待儿童要尊重,但是要超脱情感因素,以免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
华生对自己的孩子严格践行这套标准,结果他三个孩子全得了抑郁症,大儿子自杀身亡了,二女儿也多次自杀,小儿子一直流浪,靠他的施舍才能生活。
1.对婴儿的啼哭作出回应
不必犹豫,宝宝哭了就把他抱起来。也许有人会建议你等等,让孩子去哭。但你要知道,孩子的啼哭就是他的语言,你应该倾听他。宝宝的哭声不是无意义的,它保证宝宝对食物、怀抱、休憩和社会交流的要求能够得到满足。
不用担心你作出的回应是否正确,如果宝宝饿了的时候你的回应不是喂他,他会不停地咬自己的小手或者寻找你的乳房,从而让你知道他是需要你喂他。经过反复实践,你和你的宝宝会慢慢形成正确的暗示和回应。
对孩子的哭声作出回应是你教会孩子信任你的第一步。当宝宝慢慢长大,6个月之后,你对宝宝哭声作出的回应越来越慢,越来越不及时,但是没关系,他已经渐渐学会了等一会儿,因为他学会了信赖你。有时候你手头正有事情,也许一句“妈妈在这儿”就能让他暂时满足。
2.大一些的孩子怎么办?
不少人都清楚,对于婴儿来说,一哭就该及时回应。那么一岁以后呢,大一些的孩子怎么办呢?很多父母都可能有同感的问题——孩子碰到做不好的事情就哭,没被满足就哭,这时候该怎么办?
其实抱与不抱的问题实质上就是该如何回应,大一些的孩子也许就不是抱不抱的问题了,而是如何在告诉孩子“我爱你”的同时让他知道底线和规则。
我们一直强调的是碰上孩子的情绪有问题,一定先处理情绪后处理问题。好的回应就是理解孩子,同时坚持底线,给予建议。很多父母一边抱着孩子一边说:“我都抱着你了,还想怎样,别哭了。”这种无视孩子的需求,只是希望孩子停止哭闹并自认为已经给予了好的回应,显然是不好的回应。
聆听,理解。
蹲下来仔细聆听孩子的需要,并理解孩子的感受。孩子哭闹多是因为沮丧、愤怒或是无力,他想要通过哭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因为他还够不到,只能哭。“你看上去很生气,需要的话妈妈抱一抱。”理解孩子的感受,同时告诉他你一直都在,你的爱一直都在。
解决问题
很多时候情绪好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但也有很多孩子因为碰到困难时的哭,需要我们进一步帮助他学校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与人交往,比如穿衣服等技能。不少孩子因为和同伴抢玩具而哭,为什么抢玩具,因为他不知道该怎么和同伴一起玩。我们可以给他提供些策略:“你可以试试拿你的玩具和他交换,说不定他会愿意并且还能和你一起玩。”
其实,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密的关系比任何技巧来得重要,抱与不抱也许并不重要,让孩子感受到被爱才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