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反映当下最风靡,传播渠道最为广泛的病症的病情报告。无具体传染源,仿似约定俗成,却更像是,慢性的习惯成自然。该病症报告详情如下:
病人姓名:无法一一列举,因此略去。
病人性别:男女比例难分高下。
病人年龄:人群年龄阶层跨度较大,老少皆波及。
入院情况:心浮气躁,注意力非常分散,难以集中。对于信息的接收广,但实际get到的重点信息常常很紊乱。
症状及诊断:轻微患者,看不到手机时想念难受,心心挂念,不敢想象自己没有手机的生活。病发时悄无声息,以致于身处其中而不自知。
对于重症患者来说,这是一种叫做没有手机会活不下去,独处的时候超过5分钟不碰手机会周身不舒服的病,每每总控制不住自己那蠢蠢欲动的双手和随时关注动态的双眼,和停不下来刷刷刷的手。无时不刻需要把手机握在手心,万不得已没办法,也要把它控在自己可视的范围之内。
年幼者:病发症状稍为轻微,常常伴随哭闹等无理要求,主要表现为好奇心重,捣鼓些或懂或不懂的app。并非真正喜欢手机,只因身边的大人无比挚爱,从而爱屋及乌。时间一久,常常导致视力受损,脑力发展受限制,影响从小良好的习惯和想象创造力等的培养。
青少年:病发现象日益严重,主要表现为玩游戏,沉迷于各类聊天软件如qq微信等,常伴随注意力无法很好集中。身心深受手机的吸引,以致无法投入到学习和与家庭及同学的沟通。长期以往,严重影响视力,学习,以及校园这一现实生活基础社交活动圈的建立。却由于聊天软件的盛行,助长了“早恋之风”,“叛逆之气”和“不爱学习爱上网”等不良风气。
成年人:目前病症人数最多,病情发展最为突出的人群。主要表现为沉迷游戏,看新闻视频电子书,不自觉的狂刷猛晒滥卖!刷空间刷微博刷红包刷朋友圈,晒孩子晒旅游晒美食晒各类广告。卖这方面就不多说了,如今的朋友圈已进入广告圈的时代,在此不多做评价。
该人群由于生存压力大,放松的,利用空闲时间充电学习的,发展副业的,应有尽有。因此,该人群也衍生出了另类低头族,沉默不语族和剁手党等专以手机为核心的群别。
长期依赖手机的单身人儿,习惯了以手机为伍,慢慢淡出现实的社交界,从而出现各种宅男宅女社交恐惧症,没朋友之说当然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事实。
恋爱中的人儿,相处模式变成了与手机的恋爱长跑。不在身旁时,电话联系。见面时,天真的以为各自拿着手机坐在身旁,就是所谓有爱的陪伴。
结了婚的人儿,得手了的果子,自然也不必再煞费苦心经营。手机反而成了生活的主导,对于身边挚爱的人儿却慢慢疏于关心和在意。尤其是有了孩子的家庭,以身作则的埋头苦看,无处不给孩子带来困惑和“启发”,使得孩子本该充满亲情陪伴的童年,变成了与手机争宠的宫廷大戏。
病发周期:长!慢性。
病发时间及场合 : 随时随地!上下班闲隙,开会期间,走路之时,蹲坑之间,餐桌之上,无所不用其极。
诊疗方案:尚无对症的药方,建议开启自制力和强动力鞭策这一双管齐下,且循序渐进加以调整的诊疗方案。
诊疗建议:患者是此病症的老病号,患此病已多年,病发期间自制力下降,注意力未能很好集中。诊疗期间,患者或发生无法自主,未能耐受离开手机的孤独,恐不能很好的重新投入到面谈,静心读书写字,和与人群沟通等社交活动。但基于对患者病情的详细了解,如果采取放羊治疗,患者每日饱受精神上的摧残而无法自拔,身体和精神日渐消耗,恐同时引发其他并发症,影响潜能的发挥和正常生活的健康。
因此,建议采取循序渐进,积极向上的治疗方案,以做到善于利用手机,有效的控制自己生活的节奏,而不是反被手机主宰。
以上。
这一份简单,不成文的病情报告,愿它点醒你,我,他!
The End~
手机,仅作为现代科技工具的一个代名词。无可置否,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非常多的便利,但由于现代人不善利用,沉迷其中,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纷纷扰扰。任何产品都是这样,利弊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使用的人,如何有效的将其物尽其用,使之很好的为自己服务。而不是反倒让自己,成为产品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