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言语》
【原文】
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正月半试鼓。衡扬枹为《渔阳掺挝》,渊渊有金石声,四坐为之改容。孔融曰:“祢衡罪同胥靡,不能发明王之梦。”魏武惭而赦之。
【戏文】
中国没有嘻哈,只有嘻嘻哈哈。——沃兹基
祢衡,字正平,平原人,与孔融是忘年之交。孔融大家还记得吧?之前说过他得罪了曹操因此全家被诛,这人的心态其实很难琢磨,他与曹操打交道非止一天,很清楚对方是个什么角色,却总是摆不正自己的位置,明明已经服了,又不那么甘心,时不时要跳起来撩一把虎须。
文化人多称这种行为叫有气节,反正我不是文化人,我觉得这就叫作死,有立场,没气场,有脾气,没骨气,有目的,没策略,不死还等过年?
大概是为了给自己壮胆,他将性格类似的祢衡也推荐给了曹公。
爆裂鼓手
一开始曹操还是要给孔融面子的,打算亲自见见祢衡,相当于董事会主席面试企业新员工,还是个中低层干部。
此时祢衡有两种比较正常的选择,一是坚辞不受,二是欣然领命。无论他选哪一种,我都能接受,即使真就做个隐士,在东汉末年也不失为明智之举。可人家祢衡偏偏选了第三种,自称有精神病,不肯参加面试,还话里话外把曹操讽刺了一番。
这事就有点问题了,如果他不愿意出仕,孔融不会不知道的。那年头文人喝着酒叼着烟,聊得全是天下大事,一个人有没有报国之志,或者说实在点,有没有出来做官的意思,实在无须遮遮掩掩。我甚至相信,祢衡明确表达过自己想要出山的意愿,孔融才向曹操推荐了他。
不然的话,连孔融自己都不是很喜欢曹操,又何必坑害自己朋友呢。
此时的孔祢二人像是一对儿蹩脚的足球运动员,脚底下花活不断,最后双双被自己绊倒。
曹操无端的被两个下属耍了一顿,难免心怀怨恨,于是就有了今天故事中发生的那一幕。
话说祢衡得罪了曹操,这事不可能就那么算了。后者听说姓祢的会敲鼓,便召其为鼓吏,这次不是聘请,也没的商量,不来也得来。
那天是正月十五,宾客云集,祢衡挥舞鼓槌演奏了一首名曲《渔阳掺挝》,鼓音深沉,铿锵有力,如金石撞击之声催人心魄,满座听者无不动容。
按说祢衡技艺出众,演奏之后只要别废话,兴许就能逃过一劫,但事实上,天下人似乎都觉得祢衡不死不足以显出曹操之坏来,因此罗贯中给安排了一段《击鼓骂曹》,而刘义庆则给安排了一个补刀的孔融。
就在大家沉浸于鼓曲之时,孔融说了句实在没有必要的话:“祢衡之罪过就跟傅说(胥靡)是一样的,可惜却没能入了你的梦中。”
中国式嘻哈
故事以“曹操羞愧,赦免了祢衡”为结束,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祢衡后来一路奔波一路作到荆州江夏,死在了黄祖手上。其结局早就被安排下了,甚至连孔融都没能逃过一劫,他又何来赦免一说呢?
关于祢衡这个人物,历史上的评价已经足够多了,我没什么新鲜意见,还是来说说孔融最后那句话吧,“傅说”是谁?“入梦”又是怎么回事呢?
传说在殷商时期,也就是距今三千两百多年前,商王武丁有一天在梦中遇到一位圣人,圣人说我叫“傅说”,找到我就等于找到了七龙珠。
武丁醒来后立即为之画像,并撒出人马全国搜寻,果然在一个工地里把这人给找着了,身份是个奴隶,能力未知。武丁不管那套,既然是上天赐给我的,那就必须重用,于是任用为丞相,商朝就此达到了国力的顶峰。
孔融提起这件事的意思是说,祢衡虽然身份低微,但他的才能是和傅说一样的,只可惜你曹操不像武丁,没能把贤人装进梦里。
于是曹操就该感到惭愧吗?何至于,他才没那么玻璃心呢。
关于武丁和傅说的传说,其实很早就有了更为合理的解释。据说武丁小时候曾被送到民间体验生活,了解百姓疾苦,而他就是在那段时间结识了傅说,不仅建立了友谊,更认可了他的才能。后来武丁回到宫中做皇帝,并没有大剌剌的叫人把傅说请来一起享福,他很清楚,要提拔一个身份低微的人,是需要有契机的,不然朝中大臣定然会从中作梗,工作也不便开展。于是他等待时机,最终演了一出“圣人入梦”的好戏。
老天爷赐的人才,总没什么意见了吧?就此傅说才顺理成章的进入上层社会。
可以看出,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发生,关键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傅说有真才实学,二是跟领导有很深的感情。人家可不是靠着甩闲话而得到机会的,这一点孔融又怎么会不明白呢?
只是他不愿意承认自己玩儿砸了而已。
遍观三国时代,讨厌曹操的人绝对不少,他们有些隐居深山不问世事,有些投奔孙刘顽抗到底,还有些干脆操起刀搞暗杀,这些人无论成败,至少都坚决捍卫了自己的立场。可是祢衡,他的立场究竟是什么呢?
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他大概希望曹操能跪在他面前叫一声爹。事实上横亘在曹与祢之间的最大问题是,我可以给你干活,但你要以我满意的方式来尊重我。
这个诉求其实是完全可以坐下来谈的,可祢衡偏偏选择了另一种极端的表达方式。哎,没有直面问题的勇气,又何来解决问题的智慧呢?
祢衡之死,象征着无数中国知识分子在现实面前的窘境,那就是该娱乐的时候偏要一本正经,该当真的事情却又当成儿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