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字书与无字书
“令公子不是安居学堂苦读诗书之俗流,而是立马横刀定天下的英才,书,有两种,一种是有字的,一种是无字的。”这是张学良的老师,与张作霖的对话。而正是这句话,张学良最终走上了军旅生涯。
先说“有字的书”,书是由人写的,人思考的深度、广度以及学术圈子,决定了此书的质量。作者根据个人见解、例证收集、以及身处的学术圈子,在科学的逻辑基础上,形成书籍。一般情况下,一本书所讲的观点不会超过三个,剩下的除了证明观点的例证外,几乎没有什么营养。大多数人在读书时都想一口吃个胖子,恨不得把书中的每个观点都吸收进去,事实上,这是不现实的。
“会读书的人,都是会挑肉的人。”这是李敖的观点,我非常认同。李敖在读书时候,通常会把一类书的几本都摆在自己的面前,而他在读书过程中就像在挑肉,好肉挑走,坏肉不要。
读书就是输入的再加工。个人认为在读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观点和例证,通过记录,再进行个人的思考加工,再进行输出。这就像吃饭一样,吃进肚子里的,经过消化后,营养才是你的。
再说“无字的书”,它就是阅历、能力和见识的组合。我们每天看的电视,跟人相处,与人辩论,这就形成了书。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每件事情都是一个故事。
与人相处,因为各种因素都会带来欢乐和不快,此时,你把相处的对象,想象成一本书,看看这本书,对于你是否有帮助?假如它没有体系,没有思想,没有观点,没有例证,那就足够证明他是一本烂书。那我劝你,早点把他扔掉。
每件事都是一个故事,要懂得从中汲取精华,将其中的学问和过去结合,这才叫智慧。以前有个老首长曾经说过:“他晚上睡觉前,要把当天所有与人的对话,都要重现一遍,看看那句话说错了?”不同的事情造就了不同的故事,因为故事的多样性、复杂性,需要你认真的甄别,因此个人的反思尤其重要。
说起故事,必然会有挫折、困难、曲折和最重要的希望。分析观察主角和配角的矛盾、冲突所在,人物之间的背景和情节的逻辑关系,故事的高潮点和转折点等等一系列的关键因素。假如你想弄明白,这是需要你做的。
读“有字的书”是用来指导实践,读“无字的书”是在实践中得出经验和教训。经过岁月的洗礼,我渐渐地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思考太累了。在经过艰难思考后得出的结论,其实早在几百年前,甚至是几千年前,我们的先人早就总结过了,并且总结的十分到位,那你为什么不听呢?
“不撞南墙不回头。”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共性,而极少人数之所以能成功,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听话!”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这是老子道德经里的话,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