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小孩,喜悦的同时,各种烦心事也接踵而至。
其中一个让父母很头痛的问题,就是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
关注N个大V,阅尽万卷书籍,面对孩子时,仍然手忙脚乱,各种焦虑。
有没有一些比较简单的原则,用来指导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
或许有,或许没有……
如果让我为早教选择一条最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多样性。
什么是多样性?
就是在早教中,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多样化的环境,多样化的刺激,多样化的知识。
一、单一环境对语言发展的影响
我成长于农村,从小只说四川话。上大学到了北方,我对同学说:“走,瓷换。”同学们哈哈大学,我却不知道为什么。
在我幼年生活的地方,不区分n和l,不区分z、c、s和zh、ch、sh,不区分hu和f,也不区分in和ing。这让我说普通话时,总冒着被人嘲笑的风险。学英语的发音时,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
我的情况,不是孤例。曾经遇到不少来自广东、福建、浙江的成年人,说普通话时,同样存在各种发音困难。
在其他很多国家,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比如,有些日本人学英语,就不能区分l和r的发音。
但在世界上,有些国家的公民,不用多费一点努力,就能轻松掌握多种语言。因为在这些国家里,日常生活中,就存在多种语言。
而那些掌握多种语言的人,从头学一门新的语言,也比单一语言的人,要快得多,轻松得多。
这些现象,极为普遍。现象无关乎智商,只决定于早期成长的环境!
所以,应该说,大脑的潜力还是很大的,但如果小时候,生活于单调的环境中,很多潜力就会慢慢消失。
幼年,有多样化的环境,多样化的刺激,才能让大脑的潜力有充分的发展。
幸好,现在,即使是遥远的山村,收音机、电视、互联网,都在大规模地入侵。像我一说普通话就出各种洋像,这样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这里只是列举语言发展的例子。但对于其他基础的认知能力,也是这样的:早期存在有利于这项能力发展的多样化环境,这项能力才会发展出来,才会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二、别去追捧小概率的成长模板
可是,现实中,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完全是相反的情况。
比如,某知名钢琴演奏家,从小就被父母逼着练琴,最终出人头地。
比如,某围棋世界冠军,从小开始专心练棋,最后功成名就。
比如,某体育明星,从小专攻某竞技项目,后来名扬世界。
每一个这样的成功案例,都会在无数父母的内心,激起各种蠢蠢欲动,试图去复制别人的成功经历。
然而,并没有多少人注意到,在这些成功案例的背后,其实还存在着更多的父母,和他们一样,早早为孩子选择了一条通往明星的人生之路,最后却失败了。
艺术,体育,明星……这些光环四射的行业,能容纳成功人士的空间非常有限,成功率非常的低,成功者光鲜的背后,掩盖着无数失败者的落寞人生。
有这样一个例子:康多莉扎.赖斯,从小弹得一手好钢琴,参加各种钢琴比赛,获奖无数,她的梦想和人生规划,就是成为钢琴演奏家。
然而,大二时,参加一个音乐节,她碰到一些11岁的孩子,只看一眼,就能弹出自己苦练一年才能弹好的曲子。
赖斯当演奏家的梦想破灭了。她转而专修政治学,成为研究俄罗斯问题的专家,并最终成为美国的国务卿。
试想:如果赖斯的父母,也像中国的某些父母,早早地把孩子推上一条独木桥,当发现自己音乐方面的才能不过尔尔,在人生之路上,她还能优雅转身吗?
过早针对某方面,对孩子进行专门化训练,最终表现不及预期时,可供孩子选择的道路非常少,难免会人生失意,甚至心理不健全。
能力多样化的孩子,长大以后,可以根据能力,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即使在选择的道路上,没有取得辉煌的建树,也并不妨碍孩子去拥有人生的幸福。
所以,父母们,给孩子选择成长的模版,给孩子寻找榜样时,多想想赖斯这样的例子,别被个别小概率的案例蒙住了眼睛!
三、早期基础的宽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有些父母可能有这样的念头:全部时间,苦练一门本领,都不成功,什么知识都学,什么能力都有,最终,不更是归于平庸吗?
这种担心,看似有理,其实多虑。
想当初,高斯上大学时,数学很厉害,古典文学同样很牛。他会因为早年花过多时间学习古典文学,而耽误了数学上的研究吗?
还有很多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除了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很牛以外,还常常是精通多个专业的通才。他们也没有因为所学太杂,而耽误一生。
普通人,在将来专研的方向上,未必及得上高斯在数学的造诣,未必能达到诺贝尔奖科学家的研究深度,担心涉猎过多,而影响专业发展,完全是想多了。
所以,没有必要因为爱好文学,就不学理化,也没有必要选择理科,就放弃史地,更没必要因为钢琴或围棋上天赋超群,就可以对其他知识满不在乎。
大脑有很大的潜力。早期智力开发中,让孩子接触各方面的知识,让各种能力都能均衡地发展,等到该作人生规划时,孩子才能够仔细分析自己,在天赋、能力和兴趣方面,作出平衡,选择既是自己爱好的,又是自己擅长的,最终能有所成就的快乐人生之路。
有些孩子在语文、数学、英语或其他科目的学习中,遇到的别人一看就会,自己却百思不解的问题,其源头,都可以部分追溯到早期环境中,某些资源的欠缺,某些能力没得到开发或被压制。
复杂的学习活动以及生活技能,常常需要多种基础的认知能力。而基础能力,并非是互相排斥的,这样能力强了,那样能力就会受压制,相反,很多基础能力是互相促进的,这样能力好了,其他能力的提升,相应地也会更容易。
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就好比是修房子的开始阶段,打的地基,地基的范围越宽广,越稳重,越厚实,将来的房子,才有可能修成随心所欲的形态,才有可能修得高耸入云。
四、用“心”去多样,但不物质,不攀比
多样化的成长环境,意味着让孩子接触更多的环境。既有家庭,也有公园,既有游乐场,也有幼儿园,既有城市,也有农村……
多样化的成长环境,意味着让孩子用多种感官去接收信息。既用眼睛去看,也用耳朵去听,既用鼻子去闻,也用手去触摸,既用身体去感受,也用大脑去思索……
多样化的成长环境,意味着鼓励孩子接触更多的人。既有家人,也有外人,既有儿童,也有成人,既有熟人,也有陌生人……
多样化的成长环境,意味着给孩子呈现多样化的知识。既有语言,也有数学,既有绘画,也有音乐,既有艺术,也有科学……
父母们或许会说:我们的知识和金钱有限,怎么能给孩子提供多样化的环境?
多样化的环境,并不代表追求新奇,也不代表花费昂贵。
普通的一草一木,一纸一笔,对幼儿来说,都是新奇无比,没有必要去给孩子买个玩具城放在家里。
一块沙坑,一片池塘,一个公园,就足够让孩子拥有充实快乐的童年,没有必要坐着飞机,满世界乱跑。
想想历史上的伟人们,牛顿,爱因斯坦,他们的童年有些什么?今天,资源再匮乏的父母,也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比那些伟人的童年,更丰富更多样化的环境。
作为父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用“心”让孩子的成长环境更加多样化,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刷着朋友圈,看着别人家孩子的精彩生活,焦虑着自己该怎么办。
五、父母心中的功利和篱藩
阻挡孩子成长环境多样化的,不是资源的缺乏,而是父母的“心”,或者说“意识”。
有些父母,自己残缺的人生中,有未竞的刻骨的梦想,然后寄托到了孩子身上。
自己想上大学而未成,就一定要让孩子上大学。
自己想当数学家而未成,就想方设法让孩子苦学数学。
自己想当钢琴演奏家而未成,就逼迫孩子从小练琴。
自己想当足球运动员而未成,就带着孩子,为了足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让孩子有梦想,有理想,并没错。父母未竞的梦想,也确有追求的价值。但目的性太强时,有可能会阻止孩子去参加其他看似跟目标无关的活动,强扭孩子的意愿来迎合父母的欢心,而且,过高的要求,又会使孩子早早遭受挫折,再有趣的活动,也会变得苦不堪言。
还有些父母,没有过高的目的和要求,但却因为自己的偏好有意无意地给孩子设定成长的篱藩。
自己不喜欢英语,就忽视孩子英语的早教。
自己不擅长绘画,就认为孩子的绘画肯定没天赋。
自己不喜欢嬉闹,就希望孩子也安安静静。
自己从不看地图,就让孩子在生活中也接触不到地图。
父母会说:难道不对吗?自己都不会,怎么教孩子?
早教,其实没有必要刻意去教孩子。
父母不会的,可以和孩子一起学,陪伴孩子成长。
即使不愿陪,只要把环境,把玩具,把知识,提供给了孩子。孩子接触以后,自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探究,去摸索,就算表现不出些什么,很多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就像爱因斯坦,小时候说话晚,做个小凳子还被嘲笑,他能表现出来的能力,很有限,水平也很低,但不能表现出来的,比如空间和逻辑能力,一定是在早期成长阶段,就已经悄悄地准备好了。
作为父母,放下自己的功利私心,打破自己心中的篱藩,认同孩子的成长环境应该多样性,父母有了“心”,有了“意识”,孩子的各项基础认知能力,自然也就能得到充足的发展。
你们的关注和点赞,是我写作的动力!
轻松育儿经验:
父母如何启蒙孩子的英语?其实很简单!
“别人家孩子”数学很牛,自己孩子该怎么办?
掌握几个简单小技巧,辅导孩子背诵不再难!
轻松学习方法:
比“过目不忘”还好用的背诵技巧
少年,你成绩都那么差了,真没必要去刻苦学习!
最后一学期,数学怎样冲刺,才能获得高分?
轻松跑步秘诀:
为什么跑步那么累?因为你还不知道这个秘诀。
Howhowfire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