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难题,如何听古琴:听之以耳,以眼,以心,以身,以意……
注意,
这个问题是如何听古琴,而不是如何听古琴曲
目录
第1部分古琴跟古琴曲,有区别吗?
第2部分如何听古琴,
第3部分,期待
第1部分
为什么说如何听古琴而不是听古琴曲。
在我们的通常认识里,古琴是乐器的一种,
然而我们同时也知道,在历史记载当中,古琴是伏羲所发明,
创造它的目的,
并不仅仅是把它作为一个乐器,
甚至可以说并不是把它作为一个乐器,
在我们现代的眼光来衡量,古琴可能有很多功能,
比如说他是传统文化的一种,
他是乐器的一种,
他是修身养性的一种,
甚至有人说他是器的一种,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来,
它不仅仅是一个乐器,
包括我们流传下来的古琴曲和现代人(包括音乐系和修养派等)打谱,移植或创建的曲子,
他们有可能有主要两个方向,
第一是站在音乐的角度的乐曲的角度,
第二是站在修身养性,甚至有其他功能性的角度,
所以如果站在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说如何听古琴曲,
那到底是听什么呢?
是听他的音乐性还是听他的功能性?还是听他的修养身心的性能呢?
所以我们现在换一个角度,叫做听古琴
第2部分如何听古琴,
1.
我们容易想起作为乐器的古琴,那些各种各样流传至今的古琴曲,我们用耳朵来听它,旋律,节奏…
所谓听之以耳。
2.
有一个同学,他现在开始学古琴,
原来听古琴曲的时候都是坐在后排听着大师们的弹奏,闭上眼睛默默的欣赏感觉很是享受,
然而自从他开始学习古琴之后,他的关注点变了,
他倾向于坐在前前排距离这些老师大师,弹奏者.越近越好,
他会看着这些老师们弹奏时的指法,
甚至感受他们弹奏时的韵律节奏,
注意他们的肢体动作,
甚至他的气息,
当你在听的时候也同时应用眼睛的时候,你感受到了会更不一样,
这也许就是
听之以眼。
3.
更进一步,很多时候老师会跟我们说,
你不能单纯的去听一个古琴的曲子,你要用心去听他,不要单纯用耳朵去听他
或者用眼睛去看,看他的指法,看他的其他,
我们经常会说我们是一个理智的社会人,
所谓的理智的社会人,便是开启我们理智脑的部分,
而用心的去感受,便去开启我们感性的体验的一部分。
在这一部分里,
也许你不知道他的节奏,不知道他的简谱,
也不知道他的简字谱,不知道他的指法,
甚至不知道这个曲子叫什么名字,不知道这个曲子描写的是什么意境,
阳关三叠真的是表达送别有人吗?
忆故人真的是怀念自己的故人吗?
良宵引真的是在这一个月朗清风的夜晚有感而发吗?
高山流水真的只仅仅是描写高山流水吗?
流水真的是描写水么
广陵散真的是刺杀么
我们听古琴曲的时候,往往会被她传统意义上的意境所吸引,
同时也会被他所限制,朝着这个意境努力的去想,去思考,去想象,
自己周围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但是无论你感受到的,看到的是青山绿水也好,白天鹅黑天鹅也好,
这可能是你在受了一定的指引和影响之后,你自己主观臆想出来的,
不排除你真正的感受到了曲子的味道,
也不排除,我们很容易被预设的眼镜预设的立场,预设的情境指引,
从而以为自己进入到了某种意境当中,
如何?
此处请忽略一切,
忽略一切他的说法,忽略一切他的名称,忽略一切对她描述的名词,只是单纯的用心去感受,
这就是所谓的听之于心吧,
4.
那么还有人说古琴,它是一个震动的器,
它的震动波是可以跟大自然的震动和谐在一起,
所谓的天人合一,也可能以古琴的小震动驱动大自然的大震动,
从某一个角度上来说,我们非常希望我们通过自己通过古琴这个器,
去和更美好的能量互相接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来修复我们自己,
在这个程度上,你也许单纯用耳朵来听,单纯用心来听,单纯用眼睛来看都不够了,
你需要用你的身体去感受,
我有一个同学他一直弹的是钢弦的古琴,
有一次机缘巧合之下,他接触了一床丝弦琴,比较老的
他第1次摸到这个丝弦琴的时候,
小小的力气,发出声音很清晰,但是却并不大,
她感受到了那种强烈的震动,甚至浑身都为之震动,
古琴,琴音,琴声,琴曲,有着自己的波,有着自己的频率,
也有着和外界的信息与能量的互动沟通,
当我们坐在古琴前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放下一切,用身体去感受它的震动,
去跟古琴跟自然跟更多的美好连接起来,
这也许就是传说中的听之以身吧
那是不是只有这些境界或者这些境界如上的描述?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希望我们真正的去一边听,一边感受,或者是一边抚琴一边感受
遇到真正适合的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