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春节,姐姐和姐夫外出打工了。6岁多的外甥留给了奶奶。
刚开始一个月,外甥很不适应。
一来他第一次和父母分开,二来他和奶奶并不熟悉,之前从没有一起生活过。于是,姐姐一打电话,外甥都会哭。然后她就会许诺,买玩具,零食之类。毕竟是孩子,很容易满足,渐渐地他接受了现实,不哭了。
我甚至想,小孩子的适应性还是很强的。
直到上周,聊天中,我才发现他只是选择了沉默——
记得那天已是晚上8点多钟,他洗了澡,躺在床上,四脚朝天。忘记有什么话题引起的,我正准备去洗漱,只听他一个人自言自语:
“俺妈走了,俺爸也走了。都走了,都剩俺自己搁家……俺想俺妈。”
一开始声音还很大,后来说到自己在家,已经带有哭腔。
我本想安慰他,又怕他哭出来。那一刻,我甚至觉得生活好残忍,成人很残忍:幼小的心灵为什么要经历这些?
我赶紧把话题岔开,他立马装作很高兴的样子,乖乖地躺进了被窝。
一种更为复杂的滋味,在心头滋生了:寄人篱下的生活,使他学会看脸色。这还是个孩子吗?这就是所谓的“懂事”吗?
比起,他奶奶粗心大意的照顾,在我家多了些外出游戏活动,多了些快乐。因此,周末结束的时候,他竟有些不想回家去。
我告诉他,下周末还接他来住。他很高兴,讨好地说:
“等我来了,我还可以帮你扫地,洗袜子。我会做很多事,我会帮你的。”
我不知道,姐姐,姐夫知道孩子变了,是觉得自豪,还是心酸?
总之,我高兴不起来。我从来都不认为,吃苦,可以让一个孩子变得优秀。
我特别反对——让孩子留守。
一个人,过早地体会生活的艰辛和不幸,会变得小心翼翼,会变得伪装,会变得难以做自己。会不快乐。
快乐是种能力,需要能量。
大学同宿舍z,是个幸福的女孩。家境不错,父母疼爱,属于那种什么时候都很乐观和自信的人。
对于想要的,能够勇敢追求,她觉得自己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当年,我狭隘地认为她是虚荣,不踏实。现在我才明白,她是有力量。
我羡慕她。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我同情外甥,同情所有不幸的孩子。看到他们,总会勾起一些难过的记忆。
我前半生只在学会一件事——相信可以拥有幸福的生活。
想我这样的人,能不能成为称职的父母?我很惶恐。太想做好,就会力不从心。心中缺爱,就会容易失望。
今天看到周国平老师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说的真好啊!
他说:
真爱孩子的人,一定会努力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以此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具体怎么做,我说一说我的经验供参考。要点有三。其一,舍得花时间和孩子游戏、闲谈、共度欢乐时光,让孩子经常享受到活生生的亲情。其二,尽力抵制应试教育体制的危害,保护孩子天性和智力的健康生长。其三,注意培育孩子的人生智慧和独立精神,不是给孩子准备好一个现成的未来,而是使孩子将来既能自己去争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有的苦难。”
其二,其三暂且不提,第一点恐怕就很难做到。我身边很多孩子都是在孤独中长大的。
小美,是我的学生。今年10岁。她曾在作文中写到:
“今年过年,爸爸要回来了,我很开心。可是我又不开心。因为妈妈也要回来。
我长这么大只见过她4次,她不喜欢我。我真希望她明年不要回来了。”
这又是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呢?哪个孩子不是最亲最爱妈妈,她竟然不愿看到亲生母亲。这个孩子长大会怎样呢?
我不禁有些担忧。
做父母不容易,做小孩子也很难。
我们都不完美,但愿都还期待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