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有的事情做起来得心应手成绩斐然,有的事情做起来疲于奔命却收效甚微。试想我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经历,自己擅长的、喜欢的事情结果往往符合预期,反之往往低于预期。
回头总结一下,发现这其中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中必不可少的一定有主观因素的作用。
有些事,你“预言”局面会如何如何,你就会按照这个想法去做,局面真的就会如何如何。人们给这个现象取了个名字,叫“自证预言”。
自证预言是一种在心理学上常见的症状,意指人会不自觉的按已知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例如若你自认不是读书的材料,那即使有时间也不会用来温习,因为你认为读了也不会懂,结果考试一塌糊涂,然后你对自己说:“果然我不是一个读书的材料!”相反地,假如你相信自己是能干的,结果你很可能成为一个出色能干的人。
自证预言会实现可能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期望影响了动机。如果你在事情还没有发生前就预言事情会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那么你对于做好这件事的动机就会降低,而动机的减少又自然会导致事情的发展并不那么顺利,从而预言成真。二是期望影响了关注的焦点。如果你认为某人是个不好相处的人,那么你的关注点就常在他所表现出的不好相与的部分,愈发肯定了他是这样的人,最终影响你对他的态度和行为。而他对你这样态度同样的反馈就使得他真的成为了对你不友好的人。
所以很多情况下,人心是个“叠加态”。你想观测到什么状态,他就会往什么状态坍缩。自证预言其实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因此,想要收获更好的结果,提高自我预期,学会预测乐观的未来不失为一个方法。
但现实往往跟预期相反,相比于预测乐观的未来,人们更习惯于做好最坏的打算。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时,会想要尽快给自己一个答案,而这种答案往往都是消极的。因为只有消极的答案才会最大程度消除这种不平衡带来的负面情绪。这是因为,相比没有收获,人们更害怕失去。失去100块钱带来的悔恨,会大于捡到100块钱的欣喜。如果你预先给了自己一个正面的答案,当结果不好的时候,你需要处理的就是一种失去。此时你会感到强烈的被剥夺感,心理落差更大。而如果人们预先给自己的答案是消极的,当结果是好的,自然会非常愉悦;当结果是不好的,人们也会用“我早就料到了”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而且你感到的损失感是非常小的。因此人们在面对没有把握的事情的时候就倾向于做出悲观的预测。
如何提高自我预期呢?首先要停止消极的自我暗示,一件事情即使是自己不擅长的,那最坏的结果是可以预期的,只要勇敢的向前迈一小步,结果都可以向更好的方向更进一步,既然如此,何不尝试更乐观一点的心态呢。其次,多做一些自己擅长的事情,给自己树立更多的信心。最后,假装你能做好,当你在为自己“自证”时,同时也影响别人对你的看法,如果你担心自己表现会很差,不要让这种自证预言效应真的发生。
当然了,要想收获更好的结果绝不仅仅只靠主观意识就能实现,通过提高自我预期以及与之匹配的付出和努力,成功的概率会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