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纬34°05′~34°38′,东经111°08′~111°49′之间,是我的家乡洛宁县,位于洛阳市西部,因其有绿竹万顷,故得“绿竹之乡“美誉。洛宁县是我国有名的国家级贫困县,以穷出名,可是这里的人却过得有滋有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洛宁的美食太多了。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上过CCTV的洛宁蒸肉。
提起蒸肉,你不得不想到洛宁;提起洛宁,你又不可忽略蒸肉。
蒸肉是一种情怀。百度百科上这样介绍道:“洛宁蒸肉是河南洛宁乃至豫西传统名吃之一。由来已久。洛宁蒸肉由猪肉片、大葱、粉条(地瓜粉条最好)、面酱、调料、面粉(玉米面粉最佳)搅拌,笼蒸而成、底部有一块圆形面饼是秘制而成。味香色泽,在这里即是节日盛馔,也是待客佳品。洛宁蒸肉,食之香而不腻,余味无穷。多为家做自食。”这样的介绍语在网上还可以找到不少,很诱人的文字,很让人垂涎的美食。可是对于土生土长的自己来说,只有吃到记忆里的洛宁蒸肉才是最美味的。记忆里的蒸肉出自于奶奶勤劳的双手,她的手胖胖的却很粗糙,可以烹调出世间最美味的菜肴,那是一笼用心做的用爱浇灌而成的蒸肉,我很想念它的味道,可是奶奶却卧病在床,再也不会吃到她亲手做的了。
这是一篇美食推荐的文章,我却快要写跑题了。言归正传,下面是我对于家乡蒸肉最真诚最实在的推荐。
一、来洛宁品蒸肉文化
洛宁蒸肉是洛宁的独特吃食,也是一种富有地方风味的民俗文化。
据传宋朝时洛宁有个朱姓县官,此人贪污受贿,致使民不聊生,老百姓对他无可奈何。当时,衙门外一个饭馆的师傅体察民情,想出一种吃食叫“绳绑捆猪吃”,“猪”即暗讽“朱”的意思。他把猪肉切成片,剁成末,用薄面皮包住后缠上粉条,粉条即绳子,意为把“朱”绳捆索绑,剁成肉酱。消息传出,百姓心花怒放,都想去啃“朱”几口,出出心中闷气。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这家餐馆生意兴旺。一天,朱县官也来吃“绳绑”,饭馆师傅忙抓一把面撒在其上,盖上笼蒸。因为味香扑鼻,县官就问笼中是什么吃食,师傅说是蒸肉,馋得县官直流口水,大叫:“快快,把笼揭开,让老爷吃点蒸肉!”这次,朱县官吃了大半篦子蒸肉,之后又天天来吃。后来,他听说这蒸肉的暗喻之意后,一气死在衙门里。此后,蒸肉慢慢流传,成为洛宁的独特小吃。
2009年,洛宁蒸肉制作技艺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它在上海世博会亮相,成为世博会的一道风味独特的美食,受到海内外人士一致好评。
洛宁蒸肉早已成了洛宁人的标志,当代著名作家张宇曾经写道:“在河南洛宁县,可以说从古到今,从人们记事起,或者说从旧中国到新中国,再到改革开放的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从上到下,或者说从贫困农村老百姓的庄稼小院,到县城的大酒店里,只要来了客人,特别是尊贵的远客,当地人都会给你上一道菜——洛宁蒸肉,然后马上就会给你细讲它的妙处和来历……”
来洛宁品蒸肉文化,享舌尖美味,让自己感受一下豫西独特的饮食文化。
二、关于蒸肉的制作过程
精选粉条
用开水浆粉条凉透
擀面皮
开水烫肉去腥油
大葱切段
粉条拌甜面酱
拌匀
撒料
葱肉抹酱
撒面
拌玉米面和白面
上笼
上笼完毕
上大火
即将出笼
出锅
一笼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就制作好了。也许是这些东西混合了一起的作用,蒸熟之后肉的腥味没有了,却把自己的香味渍隐在粉条儿和大葱里。而面粉不见了,它们早早就粘在菜身上,起到了间隔和调剂的作用。这时候可以吃粉条儿,当然也可以专门吃肉块子,也是别有一种味道。这些,说起来好像也并不复杂,但是如果你亲自动手把握起来,在各个环节分寸之间还会发现许多学问。
我想我们洛宁老辈人一定是受到了蒸野菜的启发,把这种野菜细吃的道理运用到做肉菜上,就成了西菜野吃,于是就在粗细之间偶然悟到了美味的境界。当然,我一直觉得主要是因为穷,人们买不起那么多肉,不舍得吃那么多肉,才发明了这洛宁蒸肉。看起来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相通的,只要认真把握就能够领略到人生的妙处。洛宁人因为贫穷,穷吃细讲究了一下,一不小心同样也走到了追求美味的至高境界。
三、一笼人间烟火的哲思
以前看过一本书,陈大咖的《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书中有一段我特别喜欢的话,他言:人生在世,无非“吃喝”二字。将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往往靠的不只是嘴巴,还要有一颗浸透人间烟火的心。的确,饮食不是仅仅是舌尖的享受,更是内心的一种满足。
人生苦短,酸甜苦辣,人生百味。拥有一颗享受生活的心去发现美食,发现那些让味蕾心动的东西,而洛宁蒸肉就是会让你回味无穷的美食。
洛宁蒸肉是洛宁的文化自信,是代表洛宁的一张名片。作为洛宁人,我有义务更有责任去传承洛宁这道美食文化,让洛宁蒸肉走出家门,走向世界。
无论走到哪里,也不忘那一笼人间烟火,无论身处何地,也会记住记忆中蒸肉的味道,历久弥新,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