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稀为贵,天才就是这样一个物种。
电影《雨人》里,随地散落的牙签,雨人能够迅速报出牙签的数量。对于我们智商普通的大多数来说,看天才的每一次出场,都像一次“震撼心灵”的表演。
2014年的某天,我在节目录制现场,偶遇了国家高精尖航天研究员张某。30岁的他闪烁的眸子,简单清亮。在节目里,他用了七分钟讲了“量子对冲”,现场晕堂了百分百。他觉得自己已经说得够浅显了,憨态可掬印象深刻。
2016年的某天,也是在节目录制现场,来了一位数学老师。讲了一个很难的方程式(当然,我记不住),结束后和底下的小咖们互动。老师说:“我是国际门萨俱乐部成员。” 之前有听过门萨,入会的基本条件是:智商140及以上。而我们普通人的智商大多都在85-110。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老师说完后,有个小咖接招了:“我也是门萨俱乐部成员。”
之前并未特别关注过这位小咖,之后才逐渐了解:
从小时候就获得过全国物理、生物竞赛的冠军,后来顺利考取美国康奈尔大学,一直攻读到物理学博士。回国后,也从事和科学相关的工作。
这基本颠覆了我作为媒体工作者以前对小咖们的认识:
大多数情况下,综艺小咖都是各个平台刚刚出道的美少年或者美少女,去各个节目赶通告刷脸。而这个小咖就太不相同了。接触后发觉:他不光智商高,情商更是不得了。
跟任何人聊天不卑不亢,且有话题。俗话说:缺啥补啥。我这种文科脑,曾经一次聊天中不经意提到想补一些理工知识。很快他就给我推荐了一些书目,上心程度惊人。从国外回来,也总是不忘记给大家带小礼物。每次聊天,都能够获得跟你以往知识结构不同的领域信息。
与天才聊天并不是想探寻他们的生活,而是逐渐发现:天才,确实是上帝的礼物。他们天生拥有太多的好资源,他们从基因里就优越很多,只要家长培养得当,他们的一生几乎可以说是顺风顺水。且,可以称之为国之重器。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上帝的礼物”,家长究竟该如何培养?我们从小就读过“伤仲永”,在大多数人的理念中,天才总是在某方面闭塞,甚至缺陷。更或者他们只是智商超群,情商低的吓人的一群人。电影《Gifted》在国内译为:《天才少女》,或许阐述了现如今的天才群体们的特征,也传达了一种“天才培养”观念。
天才少女Mary,母亲是数学家死于自杀。父亲到底是谁?对全家人来说都是谜。
母亲Diane的一生,基本贡献给了数学,她穷极一生都在证明纳维斯托克方程 。在她自杀后,她的弟弟弗兰克,成为她托付Mary的人选。弗兰克作为舅舅一直抚养着Mary。
然而Mary五六岁就展露出了惊人的数学天分,这让舅舅发愁:她的超群智商会让这个孩子变得越来越与众不同,也会更加的孤独。
Mary没有朋友,只有一只“独眼猫”陪伴,她不屑于去学校,学校里同龄人所学的知识对她来说简直“愚蠢”。究竟要怎么去为她规划这一生?这成了舅舅弗兰克最头疼的事情。
弗兰克的内心,一直有道疤,来自于姐姐,也来自于他们的母亲:
母亲伊芙琳是剑桥大学的高材生,在她的意识里,天才的孩子就应该来推动人类的发展,去攻克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因此,她专权霸道,剥夺了数学家女儿Diane所有的自我选择权利:爱情、生活、一切人类该有的正常活动,都被母亲严厉的阻止。
在弗兰克看来,姐姐的一生正是一个失败的天才案例。他不想让自己的外甥女,重蹈姐姐的覆辙。所以,影片中弗兰克和自己的母亲,伊芙琳。一个是Mary的舅舅,一个是Mary的外婆,他们围绕一个天才少女,展开了激烈的抚养权斗争。
在整部影片中,你会不停地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Mary是我的孩子,我是站在外婆伊芙琳那边,还是站在舅舅弗兰克的那边?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伊芙琳的“培养”理论:
伊芙琳认为Mary既然是天才,就不能浪费她的天分。应该让她致力于数学研究领域。于是,她带着孩子去天才孩子的学校,给Mary每天“加餐”攻克数学题。她想让自己未竟的事业,在Mary那里得到延续。
而弗兰克的理论呢?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也是具备这个家庭的数学天才基因的。但幸运的是,他在姐姐身上看到了痛苦,他隐藏天分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弗拉克绝不想姐姐的不幸再顺延到下一代——Mary身上的。她应该和其他同龄的小女孩一样,过着简单的生活,到合适的年龄,体验那个年龄应该有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
很难说哪个更正确,对吗?或许教育方式本身,也并无对错。
在Mary看来,舅舅为她选择的普通学校很无聊,老师的提问让她抓狂:3+3=?是她从娘胎里就会的问题。毕竟六岁半的她已经看过查尔斯齐默的著作《高等代数的演变》,早就开始自学微积分。
但同样,在舅舅弗兰克这一边,Mary需要童年需要同伴。她虽然智商超群,但生理发育却还是符合她的年龄的。因此,她需要融入到同龄人中去。
到底怎样才是折中的办法呢?
关于天才剧情的电影很多,相对较为相似的是:描写天才少年的电影《想飞的钢琴少年》。和《天才少女》不同的是,钢琴少年是站在少年维特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成长。
维特是一个钢琴天才,日复一日被母亲要求练琴,他厌倦那样的日子,甚至讨厌钢琴。他的梦想仅仅是做一个“普通的少年”。最终,他利用一次坠楼事件,假装失智,让周围人都相信那个钢琴少年已经“离开”,就这样,他真的成为了一个“普通的少年”。
但剧情反转的是,维特做回普通孩子后,他却发现自己意外的爱上了钢琴。
再看回《天才少女》。它是站在家长的角度去开展的剧情。里面的矛盾点就在于我们上面讨论到的:如果你的孩子是一个天才,你该如何去培养他/她?
在影片中,随着孩子的表现,家长的自我成长也在不断地展开。弗兰克发现自己离不开Mary,伊芙琳最后得知女儿早已经证明了纳维斯托克方程,却为了“报复”她,没有向世人公开。
母亲伊芙琳翻阅着那本解题集,里面除了密密麻麻的计算公式,还有很多泪痕。伊芙琳终于嚎啕大哭,她的后悔,纠结,负罪,在那一刻终于都爆发了。
影片中,大叔和萝莉之间的温情让人难忘,关于天才展开的一系列心里纠结也让人数次泪奔。在影片的最后,导演借演员们,表达了自己对“天才少女”的成长安排:
和智商适龄的群体去学习,和成长适龄的孩子去玩耍。
最终舅舅弗兰克重新争夺回了Mary的抚养权,他静静的看着自己心爱的小宝贝,从大学里出来,奔向曾经被她鄙视的普通学校,和其他小朋友们一起快乐的玩耍。
这,或许是目前能够表达的,对于天才个体成长最为尊重的方式吧?
影片结束后,或许我们都该去思考,如何更尊重的去对待个体的成长?
一个孩子,不论他是否为天才,他的成长都应该关照到他的心灵。在孩子尚且还小,不足以安排自己的人生时,我们作为父母,到底该如何去引导他们?为他们做规划呢?
从电影中,我们学习到一种教育理论:
不断成长自我,发现孩子在某一个领域的天分,充分的将这种天分给予支撑和发展。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断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么就需要家长付出个人的努力,不断进修自己。
无戒365训练营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