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品读
《背影》的语言是什么样的语言?
是抒情的语言。
文中之情,无处不在。
作者用抒情的语言,开篇揭题,表达着对父亲的深深想念。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作者用抒情的语言,叙写着窘迫的家境和父亲的艰难。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只老境却如此颓唐!
作者用抒情的语言,描述着父亲对自己的深切关爱。
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作者用抒情的语言,描述着自己的感动。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作者用抒情的语言,深沉表达着发自内心的忧伤。
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他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背影的语言,是反复运用、语中含情的语言。
两个“唉”。
唉,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三个“爬”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四个“终于”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他的儿子。
特别是三次“嘱”,有着平中见奇之妙。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嘱咐”有“叮嘱”、“吩咐”的意思。 加上“再三”、“甚是仔细”的修饰,就表现出父亲对茶房叮嘱的遍数之多,内容之详,言辞之切。是一再要茶房记住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之处都提到了。 一个“嘱咐”写出了父亲为儿子的出门作了精细、周密的安排,真实地表现了父亲不送儿子又不放心的心情。
“嘱”含有“亲切地叮嘱”的意思。由于父亲改“不送”为“送”,所以对儿子有直接说话的机会,在“忙着”看行李、“忙着”讲价钱之后,又反复叮咛儿子一些应注意的生活小事。一个“嘱”字,一下子就表示出父亲说出了心里话,父亲的爱子之心、爱子之深情,跃然纸上。
“嘱托”有“嘱咐”“拜托”之意。尽管父亲已嘱“我”,但他还嫌不够,还要托人办事;尽管父亲会比儿子更清楚茶房“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但父亲知而为之,正是爱子心切的表现。一个“嘱托”,把父亲的爱子之情,又写深了一步。
“嘱咐”“嘱”“嘱托”,千情万意一个“嘱”。正是由于有了这些传神传情的描写,父亲的形象因此愈显得丰满,如果仅仅孤立地写父亲买橘子,恐怕文章不会有如此感人的力量。它们同描写父亲买橘子一样,在塑造父亲的形象、表达作者的感情上起了重要作用。
文中还有多次的“反复”:两次写踌躇,两次写忙着,两次写慢慢,两次写惦记,两次写肥胖,两次写再三,四次写泪,四次点“背影”……
《背影》的抒情语言,是平实语言与高雅语言的融合。
轻轻地读《背影》吧,让着美好动情的语言沁入我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