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实践》读书摘记
在课堂上,训练点越小、越具体,才能做到越扎实、越有效。
只有通过语言实践,通过运用,才能把学生积累下的消极语言转变为积极语言。
“随文识字”是比较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识字方法。“随文识字”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的过程,它最大的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里所说的“文”不单单指课文,更是“一种具体而特殊的语言环境。”具体做法是边学文,边识字;边读句,边释词。“随文识字”将识字任务贯穿于课文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汉字在学生头脑中出现的频率。“随文识字”运用得好,可以较好地将读说写紧密结合,有效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识字是低段语文学习最关键的目标。将汉字与生活勾连,既能激发学习的识字兴趣,又能实现汉字音形义学习的巧妙融合。
写字教学要充满思维的含量。要进行归类书写,引导学生从“这一个”走向“这一类”,引导学生在对比观察中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不仅要指导学生写正确,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写美观。让学生充分感受汉字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小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课堂上,要能“看得见”思维的发展和语言的迁移运用。
训练点抓得精准,既是有效的思维力训练,又锤炼了学生的语言敏感力。
从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看,更应该强调的是学生的语文“实践”,学生“实践”比教师的策略指导更为重要。学生在实践中甚至于试错中从未知到已知,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习得。
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秘密。
教学设计力——充满“变式”的教学魅力。
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教师讲会的,而是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当中习得的,课堂,真正让学生“发声”,教学,才能真正发生。不仅重视诉之于眼、耳、口等感官的外部语用能力,而且高度强调心灵、思维、想象、体验等内部语用能力。
教师应该有两大教学意识,一是将思维和语言融为一体。思维是语言的内在基础,语言是思维的外在体现或反映。思维品质的提升能有效促进儿童言语品质的提升。有思维含量的语言表达训练值得倡导。二是对文本材料的合理结构、灵活运用。教师在策划学生言语表达训练时,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言语媒介”这样的“支架”。
课堂要舍得做减法,删繁就简。只有教学内容少了,指向明确了,目标才会清晰,重难点才会突出,才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阅读、思考,去交流、探究。
现场听课,不仅可以听到师生之间话语的交互,而且可以看到师生之间情意的交流,更可以感受得到课堂上氛围的变化及其背后教与学的智慧,从完整的课堂印象中往往可以领会教师的思想和风格。
把语文课上得像过日子,在课堂中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来,实在是一件幸福的事。这样上课,师生都不用装,也都不会觉得累。朴素,是一种教学的境界。
朴为专一,素为纯粹。朴素的语文课堂,聚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即培养“正确理解与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人”,而非“热衷研究和谈论祖国语言文字的人”;朴素的语文课堂,只做“小学”的事,只做“语文”的事,只做“一节课的事”。
教学就是演绎,就是要把简单的字词教得厚实而有意味。
关键的字词,要教就教得透彻,学了再难忘;不能教过了,而不是教会了。
语文知识,绝大多数是缄默知识,就藏在课文的语言里。抽象出来讲,必然脱离语境,变得索然无味,且难以运用;不如就那么入情入境地读,在停连的变化、重音的转移及节奏的起伏中,具体感受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
语文学习的普遍法则: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积累、朗读两件事,遵循的是前两条,而表达则是第三条,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条。“用得出”即在说写的表达中,将阅读所得、积累所获在具体语境中加以运用,形成个体的表达能力,进而在表达中提升言语的内在品质。这种品质外显的是对语言运用的妥帖感、分寸感,内隐的是思想情操与文化修养,是个性品格的完善与健全。
朴素的语文课,就像散步,看似没有节奏,实际上课堂的节奏应和了你的生命活动节奏,自然到让你感觉不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