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开始,在简书上记录自己日常的所思所感,偶有提示说有人喜欢或有人关注,心中翻腾着小欣喜。发了几篇之后,自我感觉不错,分享至朋友圈,圈内的家人、朋友纷纷点赞,老妈更是我每发一篇她就转发一篇。连续发了两天之后,发现朋友圈里点赞的明显减少,开始怀疑,是不是我写的不好,大家看了觉得没意思,还是我发的太勤了,大家压根没点进去看?之前的自我感觉良好变成了自我怀疑,开始左顾右盼。
这种转变引发我开始思考,为何我会如此?之前大家纷纷点赞时,感觉自己写的不错,等点赞变少时,又开始怀疑自己。我一直都在告诉自己,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评价分为内在体系和外在体系,但主要依靠内在价值评价体系,它必须要稳固,而外界价值评价体系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完全依靠外界评价做判断,放弃内在评价系统。但是,真到了这个关头,才发现自己还是如此在意,评价体系完全以外在评价为主,别人点赞了就觉得自己不错,别人没点赞就自我怀疑。我在简书上发布文字时并没有如此压力,因为觉得简书上都是素未蒙面的人,是陌生人社会,如何评价不会十分在意。但朋友圈是熟人社会,对于熟人的评价却很难不去在意。加上内心不坚定,自信心不足,于是出现了对自己写作的怀疑。就这样,情绪转变的原因找到了,那该如何做呢?方法一:继续在朋友圈发文,坚定内心,增强自信心,不去在意别人是否看、是否点赞。方法二:放弃在朋友圈发文,关闭对反馈信息的接收渠道。根据自己目前的情况,方法一没法在短期内实现,自信心不是意识到不足就能立马提升的,需要一点一滴去夯实。看来只有选择方法二了,暂时关闭朋友圈转发,为了让自己一心一意地、投入地去写。
那我究竟为何而写,开始写作的初心是什么?
为看见自己而写。通过写作,把头脑中杂乱的思绪进行梳理,通过写作进行思考,通过写作看见那个未知的自己,看见很多隐藏起来的思考行为模式,看见无明。
长期以来,我和朋友经常就日常生活遇到的烦恼进行梳理分析。我们坚信“烦恼即菩提”,珍惜生活中的各种烦恼,把这些烦恼当作珍宝一样的拿出来认真观察、研究,寻找出烦恼的起源,进一步探索出自己身上未被看见的思考行为模式。而一次次对烦恼的探讨,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感慨和欣喜,感慨的是原来我们身上有这么多未被看见的模式,欣喜的是距离“认识你自己”又进了一步。渐渐地,记录越来越多,我们想把这些思考通过写作进行输出,让更多的人可以通过我们的自我剖析去认识自己,去看见自己。于是,开始在简书上记录我们每一次的自我剖析。
昨天我有犹豫过,要不要研究下热文的写作模式,写一些喜闻乐见的内容,多搜集一些喜欢和关注,早日升为签约作家。问了问自己的心,她似乎不太愿意这样做,她更愿意为看见自己而写,更愿意静静地写。通过写作输出倒逼学习输入,实现输出与输入平衡。写作对我来说是工具,帮助我把自己的思考变成文字的工具,推动自己日日精进的工具。
此外,朋友看到我的文章标题都是问句,笑指我是标题党。并非如此,是我很欣赏哲学的质疑精神,给自己设定了“每日一问”,培养自己的提问能力,而这些文章正是我对自己“每日一问”的作答。
希望我可以一直坚持初心,写下去,看见未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