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午回家,在楼道里碰到楼上的小两口刚从外面回来, 男孩儿双手捧着一套新买的茶具,女孩右手擎着几枝盛开的百合花,两人边走边聊。轻轻的脚步,浅浅的笑容。
我朝他们点点头笑笑,他们朝我笑笑点点头。
女孩儿在一所中学教书,日常装束简单素洁,透着知性的端庄,言谈举止温和谦恭,让人一看就觉得很舒服。
两人都是80后,来自农村,大学毕业留在城市里打拼,去年才搬到这里。这是一个老旧小区,邻居之间还保持着传统的相处方式。两个年轻人虽然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却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知识和智慧,把日子过成了诗。
他们会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相约去图书馆里看书。一杯茶,两本书,一缕阳光,几许淡然。
他们会在某个风雨交加的黄昏,一个吹萧,一个弹琴,悠扬的旋律消弱了着窗外的寒冷。
他们的日子过得生动而具体,不失时机营造温馨的小氛围,创造浪漫的小情调,这种随处可见的仪式感,让他们的生活充盈着琴棋书画诗酒茶。
2、
圣. 埃克苏佩里的童话《小王子》里,小王子驯养了一只等爱的狐狸,狐狸与小王子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小王子在驯养狐狸的第二天去看望它。
“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狐狸说,“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
“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狐狸对仪式感的理解,让等待时光也变得可爱。有目的的等待,会增加生活的厚度和趣味。
3、
仪式感蕴藏在每天的小事情和小细节上,不需要你花多少时间和金钱。
换一身干净舒适的运动服,去公园里跑几圈,是仪式。
在阳光里仔细洗干净玻璃杯,沏一杯龙井,摊开一本纸质书读,是仪式。
精心地炒两碟小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是仪式。
过春节守岁是仪式,带着野餐垫去野外踏青是仪式,给恋人送一束花是仪式。
甚至,在某个特定的日子,给特定的人群发一条温馨的祝福短信,也是仪式。
结婚典礼更是仪式之中最重要的仪式。
仪式让回忆变得更深刻,让等待变得更具体,让人们对过去的不和谐有了调整的机会,也让人更清楚地认识真实的自已,更好地处理小我与大我的关系。
4、
古人是重视“仪式”的,“沐浴焚香,抚琴赏菊”,多么美好啊。把自己洗清爽,再点一柱香,在袅袅薄烟中弹一首新曲。窗外,是盛开的菊花,雍容华贵,艳丽娇媚。好像不焚香,不沐浴,琴就弹不好,茶就喝不香,菊就开不艳。
曾经在火车上,见到两个穿着汉服的年轻女孩。她们手执折扇,站在狭窄的过道里。飘逸的裙裾,素淡的花色,让两个女孩在散发着汗臭味儿的嘈杂车厢里,犹如两朵盛开的莲花,洁净清新。那不落凡俗的着装,把读书人的儒雅与庄重演绎得恰到好处,一举手一投足尽显落落大方。
通过交谈知道,她们是汉服社的成员,是要去参加一个读书会的开班仪式的。
的确,也只有那样的打扮,才适合那样的场合。那样的场合,规范的仪式,是对读书人的尊重,更是对文化的景仰。
在西方,也非常注重“仪式”。吃西餐要有一系列程序,令人眼花缭乱。听音乐会或是看演出,也必西装革履,隆重庄严。各种节日、纪念日、生日都要庆祝,孩子毕业典礼更是举家前往。
似乎没有这些庄严的仪式,这些活动便缺乏认同感,不被重视。
与古人相比,与国外相比,现代人的仪式感,就简单多了。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平静而有规律,今天与昨天没有什么差别,今年与去年几近相同。日子就被我们过成了一潭死水,稍有不如意,就抱怨生活无趣。
其实,只需要你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只要你用心,仪式感并不费力,只是需要人为去制造。它让人在心里有所期待,期待接下来的浪漫与美好。
5、
我们从一出生,我们就伴随了林林总总的仪式:百日照、成人礼、毕业照、婚礼、银婚金婚钻石婚……也拥有了许许多多平淡和俗不可耐:洗衣、做饭、买菜,甚至拉屎、撒尿、生病、哭泣……
如果生活没有了仪式感,一年365天,除了吃喝拉撒,毫无期待,生活重复,乏善可陈,日子将是多么的黯淡无光啊。
村上春树说:仪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是不够的,还要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用品。”
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仪式感,是对生命和生活必须要有的敬意。在生活中注重仪式感的人,生活的质量不会差。
在繁杂里照见简单,在世俗中照见禅意,在喧闹中照见清静,在小众里将生活演绎得精彩而独特,过富有诗意的生活。是每个人的向往,也是整个社会进步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