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回到5 - 10年前,你问我身边的同事关于我的印象,「笔耕不辍」和「话痨」一定是必然存在的印象。在豆瓣、知乎、博客上,周产万字不是梦,也买过空间自己架wordpress,折腾模板和域名。「UCD China」上的各种用户体验守则和讨论那时还被互联网圈奉为圭臬,也曾实名投递了若干拙见竟然被发表,现在想想那些幼稚的大言不惭真是感到脸红呢,和现如今新生代在「互联网早读课」「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上的「入门干货」相比真是自惭形秽。
博客衰落,知乎兴起,自己擅长的那点存货很快就倒完了。看得越多下笔越不敢造次,看的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和狭隘,而又实在不能花精力在每一个观点抛出时做到旁征博引、丰富资料,于是索性停笔,除了偶尔抖个机灵,挺挺自己的爱豆,基本也不发言。
这样一来,新的问题出现了,这几年不写东西,思辨性也退化得厉害,自省愈发罕有,凡事三分钟热度,那些过去喜欢做的事情,现在它们的意义也仅限于「一直以来喜欢做的事情」而非「现在依然喜欢做」。比如听现场,看剧,抑或是约拍、旅行,它们的惯性力大于新动能。
满嘴片汤话儿,拾人牙慧地复述微博、「罗辑思维」或者其他平台上看到的热点、智慧或谬论,不想和不熟的人当场撕起来,于是聊天内容大多自带引号,这样各种social场合倒是其乐融融,不会陷入到「你信中医吗」「你反转基因吗」「你以后让不让你老婆坐月子」这类直面三观的高危问题。
挺没意思的。
「有趣的人」的话题在知乎上有上万人关注,各路答主本着「先问是什么,再问为什么」的知乎铁律引经据典献计献策,告诉你如何找到一个有趣的人做PY(朋友)。回顾自己趣味堕落的这几年,这些意见大多曲高和寡,中看不中用,索性自我反思总结了三点。
社交媒体杀死有趣
为了保持热点追踪,你花了多少本该拓展自己真正专精事情的时间刷了那些「关你屁事」的热点?注意力被极端消解的时代,或许只有「女星穿国旗上戛纳红毯惹争议」才能让你正眼瞧一瞧这个影坛盛事。今年的金棕榈?不知道,戛纳都是冷门文艺片,没兴趣。
聊天起于热点,止于深度,为了保持social,只有不断的刷新热点,你自己也放弃了真正感兴趣的垂直领域,于是变得无趣起来。
找到有趣的人,而他们不一定搭理你
归根结底,还是你自己实在无趣。自称「权游」粉?你兴冲冲在豆瓣上加了小组和微信群,结果发现各位都是资深原著党,而你TM连原著封面长什么样子都没见过,于是悻悻地退了群和小组,点开B站,依旧只有自己孤独地胡乱追几集新番,酣然睡去。
怕装逼
网络舆论对「装逼」以及「装逼者」充满了恶意。为了寻求自我认同,于是你选择做一个「不装逼」的耿直boy/girl。但是小心哦,耿直或许是泯然众人的开始。
没有装逼,就没有撕逼,没有撕逼就没有存在,你选择做一个安静的小透明,那些你擅长且原本可以露出的锋芒于是完美隐藏起来。现实生活有互相切磋的同好还好,若没有呢?缺少反馈的激励,你的趣味能维系多久?我预设你已经过了习惯自己独处的年纪。
「今天星巴克的豆子不好」「感觉自己调的莫吉托好正」「我还是喜欢勃艮第的单宁味」「今天电网肯定接的火电,感觉声音都有毛刺了」……
选择一个值得你心甘情愿付诸青春的垂直领域,永远地装逼装下去,一刻不停地装下去,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那些螳臂当车的歹徒阻挡得了吗!
终会有时,在这个领域你装出了你的朋友圈其他人再也装不出来的逼,那时你也应该找到了和你一样有趣的人。
命题征集
「限制与他者」的原则揭示了把要做的事情框定在一定范围效率最高,欢迎各位命题,这样周产万字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