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园林与风景建设
一、概说
1.自然式山水田园形成的基础
(1)理论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
(2)自然环境中国山河壮丽、景象万千的自然环境启发人们热爱自然、讴歌自然的无限激情。
2.唐代之前中国的园林的发展
(1)文明社会初期人们把自然环境当作是畋猎、渔樵、游娱等物质生活享受的场所,如商、周时期的“囿”、“苑”、“台”等。
(2)汉代时期汉代的帝苑以长安西郊的上林苑规模最大,也属皇帝的猎场、庄园和离宫的性质,其中除了建有大批宫殿外,还广泛收集了全国各地的珍奇果木禽兽。
(3)汉末至南北朝时期 道家思想则大行其道,人们形成有独立意义的山水审美意识,对山水的认识从物欲享受提高到“畅神”的纯粹精神领略阶段。
①晋代
a.发展原因
第一,晋室南迁,中原士大夫大量逃亡江南,尽情享受江南秀丽风光并讴歌自然之美。
第二,帝王造园受到当时思想潮流的影响,欣赏趣味向追求自然美方面转移。
第三,名士高逸和佛徒僧侣为逃避尘嚣而寻找清静的安身之地,促进了山区景点的开发。如东晋时以王、谢为首的士族聚居于建康、会稽一带,选择山水佳妙处构筑园墅。
b.发展表现
第一,王羲之等人在会稽兰亭的集会和他们的诗集、陶渊明的田园诗和《桃花源记》、谢灵运的山水诗和《山居赋》,就是讴歌自然美的代表作。
第二,建康(今南京)、会稽(今绍兴)、吴郡(今苏州)等士族聚居之地,私家宅园和郊区别墅相继兴起。
第三,都城建康,苑园尤盛,帝苑以华林、乐游两园为最著名,大臣之园多近秦淮、青溪二水及钟山之阳。
②南朝
a.发展原因
帝王宗室对山水的欣赏与追求和时尚所趋并无二致,苑囿风格有明显改变。
b.发展表现
第一,开池筑山、表现自然美为目标的园林出现。
第二,出现城郊风景点。这是一种众人共享的公共这是一种众人共享的公共游览区,既可畅览远山平川之美,又能丰富城市的轮廓线,是继承台榭发展而来的风景观赏建筑。
3.唐宋至明清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的发展(1)理景的普及化
①总体趋势
a.由都城向地方城市扩散。
b.由社会上层少数帝王、贵戚、豪绅向一般官员、士人、甚至平民推演。
②唐代时期园林建筑已遍及南北许多府、县城市。江南的杭州、苏州、湖州等城市都由刺史建造郊区风景游览地。
a.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西湖至灵隐一路有五亭。为自己设计山间别墅——庐山草堂和洛阳履道坊的宅园。
b.颜真卿在湖州建白蘋洲。
c.柳宗元亲自规划修建了钴鉧潭和龙兴寺东丘景点,并在风景的分类、建设原则及其社会意义等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实践、有理论的风景建筑家。
③宋代时期
a.府县公署内设立郡圃的风气盛极一时。
b.平江府城(今苏州)中,一府、二县(吴县、长洲县)及府属各司的衙署都设有后花园,每值时令佳节都向市民开放,以示“与民同乐”。
c.平江郊外的石湖、天池山、洞庭东西山等风景幽胜处,有不少别墅与私园。
d.城郊风景点也比唐代更加普及。
④明清时期
a.江南地区大小城市以至僻远乡村都有营造私园和进行近郊风景建设的活动。
b.明清两代,苏州始终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使其成为江南园林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c.作为我国重要外贸港口的广州以及边远的云南、台湾等地,园林也有了新的发展。
(2)园林功能生活化
①随着造园的普及,园林和生活结合得更紧密,园中建筑物的比重也逐渐提高。
②明代有些园林的内容已十分庞杂,房屋很多。
③园林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3)造园要素密集化
①前期园林规模大,景物布置稀疏,唐时仍保持这种特点。
②随着园中生活设施的增多以及追求景观的多样和山水的奇险,各种造园要素都增加起来。
(4)造园手法精致化
六朝以降,理景风格不断变化,概言之,前期比较朴野,后期趋于精致。
①唐宋时期
a.山水画风格的影响随着山水诗文、山水画的发展,“诗情画意”的发展推动造园风格趋于精美。
b.文人诗人对园林的作用
第一,一批著名文士如柳宗元、白居易等人的诗文,对提高全社会的自然审美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第二,文人诗人亲自建造风景点和园林,并阐发风景园林的审美标准、处理手法,提高了造园理论与技巧。
②明清二代
a.原因
严酷的文化专制主义的禁锢,各种艺术的审美取向都趋于繁缛拘谨,不再具有唐代那种开朗豪放的气势。
b.风格造园风格趋于繁密、精致,理景手法更加丰富娴熟。
③中国的哲学思想对园林风格的影响
a.表现中国园林既受道家思想影响,也受儒家思想影响。在中国,儒道二学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
b.二者的相同点
道家崇尚回归自然,儒家也强调亲和自然。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二者并无根本冲突,对风景建设和造园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c.二者的不同点
儒者造园理景的指导思想仍是人世的,和道家出世的思想有所不同,因此唐宋以后的园林日趋世俗化,园中充满居住、待客、宴乐、读书、课子、礼拜道佛等世俗生活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