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冥想:身心放松的力量》,作者【法】克里斯托夫·安德烈,译者郭可,天津人民出版社·果麦文化2024年5月出版,8万字。
克里斯托夫·安德烈(1956年-),精神医学家和心理治疗师,法国认知行为疗法的领军人物,也是将正念冥想方法引入法国精神治疗领域的第一人。同时他也是位高产作家,著有30多本心理学著作,包括《恰如其分的自尊》《我们与生俱来的七情》《无处安放的人格》《幸福生活的秘密》《内在疗愈 》等。
该书共分为4章25节,每节从解读一幅著名油画开始,将对冥想的理解融入到日常生活的体验中。各节的主题依次是:活在当下、呼吸、居于自身、闭上眼睛倾听、观察你的思绪、给情绪一点空间、集中注意力增强意识、只需存在、看见日常普通之事、观察无形、看见重要的“花”、行动与不行动、磨砺心智、理解并接受理实、摆脱心灵的牢笼、放松控制、留于世间、即使受伤也要前行、接受神秘的存在、注观品味幸福的出现、修炼、深思、爱、体验自我的扩展与消融等。
【阅读感受】
关于冥想的书看了不少,也曾接触尝试过冥想,从二十年前初学瑜珈时的课后放松,到专项练习腹部呼吸,再到学习观察自己的思绪......看了,学了,试了,放下,拾起,再放下,反反复复,觉得自己一直都在门前庭院彷徨,始终未能登门入室。我想要通过冥想达到澄明心境,却在冥想过程中一再分心走神,思绪总是纷杂如絮乱翻飞。
阅读此书,有所收获,懂得了困扰自己的所在,也找到了突破的关口:
一是关注当下和接纳。
作者说,“冥想,就是不带期望、没有垂涎、不做评判的注视,就是对我们周边的世界采取一种开放而好奇的谦卑姿态”。这让我想起了心理学界对正念的定义。正念是一种有意识地、不加评判地专注于当下时刻的状态,这不仅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一种可以通过实践来发展的技能。
对身体的扫描放松、用腹部深呼吸、观察思维聚精会神,这些都是冥想的方式,也是练习正念的方式。无论是冥想,还是正念,其核心对当下的观察和接纳。
在冥想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去全心感受而不是反复琢磨,去真实体验而不是头脑风暴。简言之,就是去感受当下而不是有所作为。只是单纯地与自我和自己的感觉建立联系,就在当下,就在此刻。
二是放下期待和控制。
作者说,“冥想不是闭着眼睛思考。冥想是在不参与的情况下观察思想的流动和再流动:既不拒绝也不坚持”。
“在正念练习中,我们不主张“希图”——不要希图放松下来,不要希图从中受益,不要希图达到某种精确的状态。总之,尤其不要在冥想的时刻强加“希图”。在冥想的时刻,不要许下愿望,不要定下目标,只要对那些存在于那里的东西敞开心扉,在我们的意识中接受它们即可”。
放下期待,也就是放下控制。“就像一个游泳者停止了手脚的划动,让水流托载着自己前行。这不关乎消极,而是关乎存在”。
进而他还总结道,“正念中有四个重要的心态:勿判断,勿筛选,勿执着于某物,勿期待任何东西”。
回想起自己练习冥想的经历,正因为有了那份期待心,越希望心境澄静,就觉得那种境界可遇而不可得,就越是心绪不宁,分心走神,为此我有了挫败感,甚至生了敬畏之心,怀疑这冥想和正念是不是那些有灵性的人才能修练成的。
而作者说,“冥想有时心不在焉,没关系,这很正常。冥想时的分心就像跑步时的呼吸急促,这是一种合乎逻辑的现象。虽然有点尴尬,但这不应该阻止我们继续前进。无论冥想还是跑步,我们接受的训练越多,分心或呼吸急促的现象就越少,对我们构成的干扰和障碍也越少”。作者说的这段话,反而增加了我去学习练习冥想和正念的信心。
三是多去感受和体验。
作者有很深的文字功底,能把冥想过程中的那些在我看来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用白描或比喻的手法展现出来,让人身如其境。
他借用了马蒂尔·里卡尔的说法,把我们的万千思绪比喻成一群焦躁不安的猴子,“它们不停地乱嚷嚷,从这根树枝跳到那根树枝,一刻也不停。”
他借用了禅宗关于瀑布的比喻,”当人进入瀑布的水帘(犹如绵延不断的思想)和岩石的峭壁时,身体稍稍与其错开,就可以观察到自己的思想活动。”
他让我们用身体去感受,“就像我们漫步在森林中的小路上,捡起地上的枯枝,查看是否一切安好,对身体也应该这样经常查看。”
他讲到正念要培养一种留有距离、观察的体验时,“它帮助我们进行区分,就像在一场晚会中,帮助我们区分背景声音与有意思的交谈,或者最终选择走出去,离开这个纷乱嘈杂的地方,去倾听夜晚的呢喃私语……”
作者的言传,让我知道了怎么更好地去感受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