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人生最难是清闲
文/青崖狂客
春晓
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00
春天是一个充满睡意的季节,所谓“春意绵绵正好眠”。
又或者说,一年四季都是睡眠的好季节。在为生活奔波劳碌的上班族,或者还在学校求学的莘莘学子,应该都会有过“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的感受。
面对无尽的欲求,人的精力永远是不够用的。因此,人的身体会自然提醒自己,要适当停下来,去感受一下周边环境的美,享受一下身心放松的快乐。
因此,世人认为,孟浩然借《春晓》抒发了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01
然而,青崖狂客读这首诗的时候,感受到孟浩然应该是失眠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人的睡眠时间应该是有限制的,不可能无限延长,否则会影响正常身体机能。
青崖狂客有过这样的体验,一天睡眠超过10小时以后,头开始痛,感觉到昏昏沉沉的,身体也越来越累。
或者,长期昏迷的人,醒来以后要做漫长的康复治疗,也是这个原因吧。
孟浩然今天睡过头了,说明昨夜出了点状况。
下面来具体说说《春晓》。
02
春眠不觉晓
这天,孟浩然睡过了,睡梦中,他不知道太阳已经出来了。
孟浩然感叹“不觉晓”,那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应该“觉晓”。
“晓”是什么?为什么孟浩然觉得自己应该“觉晓”呢?
那又要回到之前青崖狂客写《夜的二分之一》时的思考(本系列中“《静夜思》(李白)——一切皆因孤寂”也有过叙述),人类从农耕文明开始,由于生产需要,养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
“觉晓”,那是因为太阳出来了,应该要投入新一天的劳作之中了。大家是否会有这样的经历?当你很重视一件事,差不多到点的时候,你会自然感知,根本不用调闹钟提醒。
孟浩然“不觉晓”,那是因为他无事可做。是的,他在隐居。
何为隐居?重点在隐。隐是与显相对的。本来不显,何须隐?
隐士有两种:
一种是大显以后,避世避麻烦的。这类人的代表是范蠡。
另外一种是想借隐的名声显于人前的。这类人比比皆是。还记得躬耕于南阳的诸葛孔明吗?
在青崖狂客看来,孟浩然显然属于后者。无论是为了修行,还是为了用世,孟浩然后来参加科举的举动已经证实这一点。
03
处处闻啼鸟
闻啼鸟,是一种悠闲的感受。无规律的鸟鸣声会带给人身心舒畅。
然而,为何处处闻呢?
还是归根于孟浩然的隐居。刘禹锡的《陋室铭》告诉我们,隐居的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然而,孟浩然还没有经历过“丝竹乱耳、案牍劳形”的烦恼呢。
啼鸟处处闻,还是因为孟浩然未能用世。
04
夜来风雨声
前一夜,孟浩然听雨了。
雨是自然现象,但也往往能映照人生,勾起回忆。宋末词人蒋捷有一首词《虞美人·听雨》,体会最深,这里青崖狂客就不再班门弄斧。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05
花落知多少
昨天的雨,造成了多少花飘落呢?孟浩然不知道。
不知,不管,不想管。其实是不能管、管不了。
杜甫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也曾联想到天下寒士,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叹。
对于孟浩然,既然不能管,那又何必知呢?
然而,就如苏轼所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念自难忘”。有些东西,不是你下意识不去想,就能不想的。
“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哪个读书人不想为社会做点贡献,从而实现一下自己的人生价值。
但,事与愿违。想做是一回事,能做却又是另一回事。
抑郁所致,固发文章。
重读课本古诗词系列,持续更新ing。。。。。。欢迎关注
(未完待续)
青崖狂客(简书、知乎、豆瓣、微信)已加入“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的版权保护计划。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1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