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金马奖,汤唯挟《色戒》大热入围最佳新人和最佳女主角两个奖项。毫无悬念地,她拿到了最佳新人奖。在最佳女主角的比拼中,她输给了老戏骨陈冲。陈冲入围的作品则是一部没有在内地公映的《意》。观众和记者大跌眼镜:怎么会不是汤唯呢?汤唯演的多好啊?评委搞什么鬼啊?
对此,金马奖的评委意味深长地说:你们没有看过《意》,不知道陈冲有多精彩。
记者悻悻然说:或许大家对汤唯寄予了太多厚望。
评委的回答是:汤唯确实是大热门,但是也要看对手是谁。
关于诺奖,村上春树确实是大热门,但是也要看对手是谁。
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我当时还没有读过莫言的作品(看,多么无知)。那时网民中有很多为村上抱屈,觉得莫言怎么可能比村上好。而我因为对莫言完全不熟,当时我心中最好的当代作家是贾平凹,我对于获奖的是莫言而不是贾平凹感到不平。
直到后来,我读了莫言的作品。
很庆幸我读的第一部是莫言最好的作品《生死疲劳》,当时的感受是:卧槽,小说还可以这样写,给跪了,这特么是天才啊!村上春树输给莫言那不是毫无悬念的嘛!
后来陆续读了莫言的其他作品,我醉心于莫言在玩转小说结构方面近乎炫技的天分,起码在我读过的所有的当代作家里面,无出其右。他的作品有浓厚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坦白讲这不是很传统,是泊来物,但是仅凭小说结构这一项,就已经精彩地无以复加了,何况莫言的小说格局之宏大,意义之深刻,人物刻画之形象,想象力之瑰奇,都是无与伦比的。
莫言自己曾经说过:因为语言不同的原因,作品被翻译成别的语言,可能会丧失其原有的韵味,但是结构是不会变的,伟大的小说会因为独特的结构而流传。
我想,当年那些为村上叫屈的人,一定跟我一样,没有读过莫言的作品。甚至于,大多数连村上春树的也没有读过,跟风而已,这样显得自己很有品味,毕竟村上春树是小资标配啊。
而昨天,诺奖竟然把文学奖颁给了鲍勃·迪伦,宁可颁给一个歌手都不颁给村上,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网议沸腾,大家纷纷在诺奖评委身上找到了智商优越感。
对于鲍勃·迪伦获诺奖这件事,有两点我们需要厘清。
首先,歌词能不能获诺贝尔文学奖?
诺奖对于文学奖的评判标准是——“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富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并没有限定文学的形式。实际上,一首好的歌词作品就是一首诗。两千年多来,我们流传下来的所有的诗词作品,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元曲,最初都是歌曲的形式。你能说那不是文学作品吗?歌是载体,词是文学。
瑞典文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马悦然教授曾经说过,如果辛弃疾活着,他一定可以获诺贝尔文学奖。他认为辛弃疾运用语言的技巧“好得不得了”。要知道,辛弃疾写的词,在南宋都是流行歌曲啊。由此可见,鲍勃·迪伦获诺奖,在逻辑上是行得通的。而在诺奖的历史上,文学奖也已经多次颁给诗人了。
其次,鲍勃·迪伦配不配诺奖?
实际上,今年并非鲍勃·迪伦第一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在1996年和2006年的时候分别获得过诺奖的提名。早在1990年,法兰西文学院就向鲍勃·迪伦颁发了“文学艺术杰出成就奖”。美国国内的格莱美、奥斯卡、金球奖,还有普利策特别褒扬奖等等,老爷子早就拿到手软了。他的作品,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深刻影响着世界流行音乐和文化。那些曾经和现在影响世界的人物,如奥巴马和乔布斯们,那些你们曾经和现在的偶像,那些世界各地的摇滚教父,无不吸取过鲍勃·迪伦的文化养料。
展示一段鲍勃·迪伦词作《答案在风中飘》(这是《阿甘正传》的插曲)的片段,感受一下老爷子的诗作深度:
一座山要伫立多少年
才能被冲刷入海
一些人要存在多少年
才能获得自由
一个人要多少回转过头去
才能假装什么都没看见
答案啊我的朋友在风中飘扬
答案它在这风中飘扬
(英文译成中文,意境已经大打折扣了)
实际上,鲍勃·迪伦的诗作,比之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作品,如叶芝,如泰戈尔等人,完全不遑多让。
对于鲍勃·迪伦获诺奖这件事,正确的打开方式是赶紧去听一下老爷子的歌,感受歌词意境,品味诗歌内涵。而多少人,因无知而无畏,随意批判,表面高深,实则浅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