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说的极客不是懂啥黑科技,而是追求极致内容的意思。
前几天我的文章被几个大佬自发转载,直接给我的小白萌新公众号带来3000多精准粉丝,在这里分享下我的三点经验。
1. 极致内容,单点突破
2. 信息挖掘与架构
3. 内容主场意识
一,极致内容 单点突破
只要看准了一个还没有被过度炒作但你有不一样见解的潜在选题后,就开始深度思考,深度挖掘,形成一篇具有系统性的狠货
我有幸被几个大佬转载的那篇文章,全文6000+字,光是写内容就花费我两天多时间,前期的信息搜集整理时间就更长了,但回头一看这些时间都是值得的。
我以往浪费了太多时间在不成体系的输出上,有个互联网热点都忍不住去发表下自己的观点看法。有个什么新收获就马上迫不及待的想要分享,但你会发现,当你势能并不强的时候,纯属是自嗨浪费时间。
只有把小小的能量集中在一篇狠货上,创造出一颗能产生链式反应的原子弹时,你才有了能突破自己天花板结界的力量。
正如今日头条的张一鸣所说,要延迟自己的满足感。还不强大的时候,不要浪费太多时间在快餐式的作秀上,而要懂得聚焦自己的能量。
一篇狠货的投入产出性价比,远远胜过十篇平平淡淡不声不响的文章。
二,信息挖掘与架构
过去我写作经常被卡住,一个平头老百姓而已,并没有什么传奇经历,有啥好写的。
后来我经过深度思考,终于意识到问题之所在:是卡在构思“内容本身”上了
后来才意识到,一篇干货型的文章其实不是靠“构思”出来的
而是基于一个选题,一个奇点,再去定向的做信息挖掘,然后一点点架构起来的
写干货型账号和写情感型账号不同,后者更注重把读者已知的信息用一种容易共鸣的方式娓娓道来,帮别人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以达到宣泄情绪的目的。
对于那种而言,基于“存量信息”去构思内容情节确实重要。
而干货型账号更注重“信息增量”,你必须要提供一些读者不知道的信息,才能有惊喜感(Aha! moment )
这就涉及到信息挖掘能力了,这又分向内挖掘和向外挖掘
A 向内挖掘主要是从自己的个人经历,经验,大脑储备的信息库中检索相关的知识
平时就可以利用一些笔记本工具,养成良好的思路整理习惯,对于创作时的信息挖掘会很有帮助。
B 向外挖掘:
个人当下的信息储备往往是不够的,你还需要借助外部信息源。
向外挖掘并不是照抄或搬运,而是启发思考,引用案例,或者将零散的信息点进行重构,跟营销号的“洗稿”有本质区别。
我通常用的外部信息源,主要来自公众号,知乎,一些专业性的行业论坛或博客
百度搜公众号内容是搜不到的,但可以利用搜狗的公众号搜索引擎去搜索
针对某个特定的专业性网站进行检索,最常用的是inurl语句
例如在xxx论坛搜索相关内容即可输入: inurl: www.XXX.com
如果你善于学习,可以利用一些不用懂代码的爬虫工具,去把目标信息源的内容爬出来再检索你想要的部分。(一些信息源例如公众号对按关键词检索并不太方便)
如果只是为了写作素材需要,新手不建议刻意去学python爬虫,时间成本太高,且没有必要重新发明轮子
如果你时间紧但有点闲钱,也可以使用一些付费的SEO工具例如Ahrefs,也可以快速定位某博客或论坛下最受欢迎的热门文章
三,找到自己专属的内容主场
互联网圈常讲“PMF”的概念,即Product market fit (产品市场契合点),
而对于一个创作者而言,而应该是Personality market
fit (人格市场契合点)
有自己人格特征的号至少有3点好处
1.你有自己清晰的标签,更容易被人记住
2. 写东西也自然而然更顺畅,都是自己的真情流露
3. 面对同质化竞品也不用担心,因为你有自己专属的竞争维度
拿我的号来说,我深知自己光讲互联网运营案例未必是最牛的。
但有的互联网大佬太正经太一板一眼了,这不是我的style,我还年轻,我还是个精致的猪猪boy,喜欢玩一些新奇酷炫的新玩意儿。
这些都是那些互联网经验丰富的大佬玩不来的,所以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不求做互联网运营实操中最牛的,但一定要做最酷的。
找准自己的账号特质后就知道自己的内容主场在哪里。
正如科幻小说《三体》里的一句经典台词 “这是计划的一部分”
往后你的任意一篇文章都应该是你文章整体内容体系的一部分,明确自己的内容主场在哪里,基于这个主场再去寻找爆破点
互联网每天都有太多的新热点,让人应接不暇,但绝大多数跟你都没半毛钱关系。
比如最近什么星巴克猫爪杯刷爆朋友圈,我压根就没看,因为我心里知道那个跟我不是一个内容体系的
但我也会蹭热点,比如拼多多事件出来,当天我就立马写了一篇《拼多多一夜被撸数百亿,聊聊那些年我的羊毛攻防经验谈》并获得多家垂直媒体转载
因为这个热点跟我分享互联网实操经验的内容架构相吻合,这个热点我就必须要贴
找准自己的差异化定位,并回归自己的内容主场,在这里你就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