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翻译过来就是:“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这种翻译大体来说没有什么毛病,争议之处也比较集中,就在“无友不如己者”一句上,所以我们就这四条“为学”的建议,为大家稍加展开,引申一二。
狎而敬之
《礼记·曲礼》上来讲到:“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
是说对于贤者,有本事、有德行的这种人,我们要亲近他,但不能过分亲近,态度上要恭敬,因为我们要学习他的优点、长处。自己是以一个学生的身份来请教,待对方如师长,所以敬畏中的感情是爱戴。
从这句话中我们也能体会得出“发乎情,止乎礼”的含义。“礼”之一字,不为礼教束缚,而是敬天爱人,是“中和之道”的问题。我们这里讲“不重则不威”,同“狎”与“敬”的态度,就大有干系。
“狎”读xia,发二声的音,是说态度上很亲近,但不庄重,甚至有种很随便、轻佻的味道。在《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等过去的小说故事里,讲到男女之间那种轻薄的样子,就经常会用到这个“狎”,叫做“狎玩”,大家看到这,就晓得这里讲的不是什么正经人、正经事,是在“瞎玩”。所以同人打交道,哪怕再亲近的朋友,不要是“狎”的态度,而应“狎而敬之”。
人如果做不到“自重”,不自尊自爱,这个人就无法让别人尊重。我们生活中会有这样的经验,有的人一眼看上去,很庄严,气质很稳重,让人也不由得敬重,好像上一节讲的,南师对于“贤贤易色”的看法,是“见贤思齐焉”的态度,这就是自重自威的作用,用佛家的说法,就是具足威仪;而那些不自重的人,言语轻佻,举止造作,整个气质上很松散,令人没什么尊重之意,对于真正好学的君子而言,也就不愿与之交往了。
“君子不重则不威”,这里的重,其实道家也有讲到,《道德经》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好像不倒翁之所以不倒,就在于它的根基重,这里的“重”,也有万德根本的含义,那么怎么样才能成为“轻根”而万德归流呢?照今日的话,很通俗的讲,就如同《易经·谦卦》讲的:谦谦君子,用涉大川。这般模样,尊敬万物,虚怀若谷,并且尊重自己,别人才会亲近你,同时也尊敬你。自己自重,自然行住坐卧不犯威仪,这就是“威”,不是逞威风的“威”,而是“威严”之意。具足威仪,自然也就具足威严,大家与你交往便会敬之,而非一个玩弄戏耍的“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