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因为中国首家24小时社区校园图书馆的启动仪式去到山东济宁,与哈佛摇篮教育集团董事长兼国际小学校长潘跃勇潘总有过一面之缘,于是忍不住提笔写下这篇潘总印象记。
『见面』前——
“媒体报道”中的潘总:
一个真正适合教师这一职业的人
见到潘总前,对他的第一印象,来源于同事口中的评价:“这是我的男神”。
进一步了解他,主要源于浏览、梳理、分析“媒体报道中的潘总”:
作为教育人,他爱教育。一个重要体现是坚持办孩子喜欢的教育。
2012年,创办哈佛摇篮幼儿园,此后陆续在北京、山东、江苏等地投资了30多所幼儿园,但始终只坚持一个原则:以儿童为中心,办孩子喜欢的幼儿园。
2106年,开办哈佛摇篮国际小学,这所学校坚持的最重要的原则也是孩子喜欢、课程需要。
作为一个领军人,拥有极其重要的品质——生命不死,创新不止,探险不止:
事业上,他所创办的济宁首家科技图书馆,是中国第一家私立图书馆;他所创办的歌德图书馆是中国首家24小时社区校园图书馆……
关于自我成长,“2004年,完成光华管理学院EMBA学习,成为中国学前教育史上第一位拥有北京大学EMBA背景的学前教育管理专家。”
乃至生活中,“年已过不惑,仍然只身奔赴南极,只为生命中的一丝痕迹。”
且拥有“诗意”和“情怀”。
“天青色 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在这里,我与亲爱的你不期而遇
终于,走在了一起
天青色等烟雨而亲爱的孩子在等亲爱的你
在这里,美丽、生动、有趣、优雅的孩子
被亲爱的你揽进了怀里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在这里,等你等你
让我们一起走进爱的生命里......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你的呼吸我的呼吸孩子的呼吸
从今天起从今天起紧紧地融在了一起
无论风雨不再分离……”
这是他写给孩子的诗,诗很美,意境更美。这是一个教育人最温柔的“诗意”。
“他出资几十万为中国最贫困县——云南永胜,捐献一座青少年图书馆,却不让用自己的姓名命名图书馆。”
“他亲自带领集团500名员工从北京东郊徒步66公里穿越长安街到达卢沟桥,只为喊出一句‘热爱地球,低碳生活’。”
这是他的情怀,一个教育人不仅爱自己学校的孩子,也爱那些需要爱的孩子;不仅爱自己脚下的土地,也爱更广袤的土地。
……
读到以上材料的时候,我不自觉地想到日前出台的国家“教育十三五规划”,关于教师这一部分,其倡导的一个核心思想是,找到更真正适合教师这一职业的人进入教育领域。
什么是“真正适合”?应该就是潘总这样:不仅真正爱孩子,能够俯下身倾听孩子的需求,办孩子喜欢的教育。并且,始终葆有创新精神,走在改革的前沿、教育的前沿。
『见面』后——
感悟他的诗和远方
与不得不提的故乡文化
真正见到他后,才知道,他是很多人心中的“男神”,或同事、或朋友或素未谋面却受其影响之人。
也是在近距离接触后,才能更深刻地了解他的“诗和远方”,通俗的说法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最初读到他写给孩子那首诗时,仅仅以为这是他的爱好,可到了济宁,你会知道哈佛摇篮本就是一所有“诗意”的学校:
阅读是学校的核心课程,孩子们通过阅读爱上读书,爱上读诗,进而让诗和书成为生命中最不可或缺的存在;
老师,包括外教都会读诗,在抑扬顿挫的诗歌朗诵中,他们是在享受阅读的滋养,享受一种美的生活方式。
其实应该不奇怪的,到了这座城市你会发现,这本身就是一座“有诗意”的城市。这里的人们爱诗,有很好的诗人,也喜欢用诗表达感情。如写的一首好诗也一首好词的著名词人、曲阜师范大学教授谢安庆先生,为哈小写的那首《风景这边独好》道尽哈小“风流”。
再往身处寻根,那就不得不提“儒家文化”。潘总的故乡山东济宁,被誉为“孔孟之乡”——一座有文化底蕴的城市。
“儒家文化”根植于这所城市每一个角落。从曲阜东站高铁站出站,远远地便可以看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如此让即使是外乡人来到此也觉得亲切,从而很快爱上这座城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仁义礼智信”……在这里,市领导带头,研究、宣传、传承孔孟文化。
他们介绍自己的家乡,为“济水之宁”的济宁。他们自豪地告诉别人,这里有东夷文化、华夏文明、儒家文化、水浒文化、运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风流人物无数,儒家创始人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回、史家左丘明皆出生于此;他们说,大诗人李白曾在此呆过23年,至今还有为纪念他而存在的太白湖……不论对于自己人,还是外乡人,他们都不吝啬将他们的历史、他们的底蕴讲于对方听,他们是真的因为深爱这片土地而饱含热泪与骄傲。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曾有人这样评价:“从事教育出身的潘跃勇有着很深的文化情结。”他的“文化情结”根植于“儒家文化”。悠久的文化给了他底蕴、学识、积淀和渗入血液里的“理想主义”的浪漫基因,也给了他“憧憬远方的力量”,让他更有情怀、担当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为更多人做事。(写于2017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