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书说什么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这本书讲述了A.J.费克里人近中年,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爱丽丝小岛上经营着一家小岛书店。故事从出版社女业务员阿米莉亚(你也可以叫她艾米)来推销新书开始,引出了费克里对爱妻不幸身亡的回忆,在迷醉中丢失了价值珍贵的《帖木儿》,然后又意外的收到了弃婴玛雅。玛雅的母亲华莱士是费克里的同门,其妻妮可的姐姐伊斯梅的丈夫丹尼尔的粉丝,在丹尼尔的风流中怀下了玛雅。
为了打发华莱士维护家庭的完满,伊斯梅背着所有人偷走了费克里的《帖木儿》,让华莱士将它卖了带着玛雅离开小岛。华莱士在卖书未果的情况下,将孩子丢弃在书店门口,她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在一个书香环境中长大,然后自己投海自尽。而这一切,只有伊斯梅清楚,善良的费克里一无所知,面对这个弃儿,面对这个新生命,他终于在自己的潦倒中爬起来,重新振起对生活的信心。
在玛雅生水痘期间,他发现四年前阿米莉亚给他推荐的书很符合自己的心境,在一个适合的阶段,他喜欢上了这本书,对自己当年对阿米莉亚的无礼觉着了抱歉。在共进晚餐的闲聊中,他发现自己喜欢上了阿米莉亚,虽然他对她一无所知,但两人精神上的共鸣拨动了他那颗原本死寂的心。但他也同时被告知,阿米莉亚已经有了一个军官未婚夫,这让他很痛苦。后来两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小岛上的警长兰比亚斯是费克里的好友,在他和伊斯梅坠入爱河时发现了一切的真相,然而此时的费克里却被诊断患上了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癌,很多的真相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费克里走了,阿米莉亚无力经营书店,兰比亚斯夫妇接管了它,因为,他们都深深的认为“没有书店的地方算不上是个地方”(没有书店的小镇算不算小镇),他们想让爱丽丝岛保持它原来的样子。
反思
《岛上书店》是美国的加布瑞艾拉·泽文写的,正如众多国外的畅销小说一样,它们总是会被打上各种各样的标签,然后会请出各式各样的所谓名家进行点评以抬高其水平和质量。对于这一点,我是很排斥的,而且不得不承认,之前我被这样的广告欺骗了很多次,带着很高的期许去阅读,结果发现其文可赏,但没有达到心理上的那个高度预期。且称他们为治愈系吧,将一个温暖人心的故事进行包装,给观众以一剂强心剂。很多时候我在想,有关于生活有关于苦难等题材的故事,我们身边俯拾皆是,随便一捧都是那般血肉可见,倘若付诸文字必也是感人之作,绝不亚于国外的这些畅销小说,如余华先生的《活着》,那是多么有高度的一部作品,从这当中,一方面可以看出国内出版社推销手法上不及欧美,另一方面是不是也反映我们的很多读者有点非中是洋呢?
关于这本书,有几个地方,引人深思。
1.读书人的爱情
首先,是有关费克里和阿米莉亚爱情的一些想法。这里没有非常跌宕起伏的故事,也没有虐心的情节,它完全不是琼瑶小说的范畴(从前年少,高中读这类小说,感动不已,现在是不涉足这类文字了,再去阅读估计味道也该减了很多)。我只是在读到裴廊德餐厅一节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为之动容。
两人四年后再见面,在一个餐厅的对话很有趣,作者对对话的描写很到位,符合费克里的性格和人物特征,一个喜欢阅读且将它当做一种嗜好有自己独特阅读口味的男人。“书是给书呆子们看的”“像我们这样的书呆子。”这样的对话很有趣,而一个醉心于书醉心于思考的人,可以碰到一个可以如此对话的人,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它会在所有共鸣的人心中泛起涟漪,生命感动的涟漪,爱情温馨的涟漪。
“开书店有几分英雄气概,收养孩子也有几分英雄气概”,此时的阿米莉亚一定也心仪费克里,而那个美国英雄的未婚夫注定是要退出舞台了。
“和某一个你并不是很喜欢的人在一起相比,更好的是一个人。”我喜欢这样的个性,或许我们都该有自己的坚持,去找到那样一个可以心意相通、悲喜互享的人,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时候,可以让那个人知道,且她可以感知你的欢喜并也因之欢喜,而不是简单的回复你一个哦。生活不是生存,生活也不该被社群性需求湮灭了自己的一些属性,生活是我们在物质满足的基础上去追求精神所需,光是肚子吃饱还不够,精神的食粮没吃饱,那样的生活很痛苦。我们要找到这样的一个人,何其难啊,难怪阿米莉亚会哭着说“你知道我找了多久才找到你吗?”。
当一方无法给予另一方精神的慰藉和灵性的补充时,两人之间注定是会出现裂痕,会有鸿沟,或许我们可以用强烈的道德感和社会的责任感去相互容忍,但那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妥协,是对心灵的毁灭,它会扼杀心灵的完满,与其那样,不如费克里所言,一个人生活。两人四年前的那段对话也比较有趣味,我好像在阿米莉亚身上看到柏婷的影子,当然,他们还是不一样的,其实我对他们都不太了解。
不过,书刊推销员这个职业倒是不错,可以跟书不费成本的打交道,但与书相关的职业我还是更喜欢书馆之类的,因为它们更轻松。
作者开卷便引用了鲁米的诗,看着挺棒的。尚在人间,都能用力去爱,那么其他的因素是不是也应该去超越,而不要被一些客观的物质因素拘住自己,千万人中看到那么一个可以对话有美感的人,这终究是小概率事件,如果有幸遇见,就该勇敢去面对,且趁闲身未老。
2.和你的孩子一起阅读
其次,是我们同孩子之间的阅读问题。作为畅销小说,《岛上书店》在包装一个温暖人心的故事时,比较有特点的是它还捎带的介绍了几本书,但所谈的大都是美国文学,更像是一个父亲给自己的孩子推荐的读书一样,这件事倒是很有意义。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像玛雅那样活在一个书香环境,培养阅读的爱好,并通过不断的阅读提高自己的修为和涵养,塑造自己的思想。家徒四壁书侵坐,我要在墙体上都打上书架,书就是房间最美的装饰,然后也不要求孩子太多,就让他跟我一起待在那里面,我就只是安静的看我的书,或者给他讲书中的故事,我想他自然而然的会喜欢上阅读,不需要太多的苦口婆心。
3.读书比较
岛上书店让我想到捷克作家赫拉巴尔的《过于喧嚣的孤独》,两者的最大共同点或许就是在书中都涉及到了很多作品,但《孤独》里面所谈的书广度更好,且很多都是为大家所知的优秀典籍。《孤独》这本书是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酝酿二十年,三易其稿。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为它而活着,并为写它推迟了我的死亡”。小说诗意地叙述了一个在废纸回收站工作三十五年的打包工汉嘉,他把珍贵的图书从废纸堆中捡出来,藏在家里,抱在胸口。他狂饮啤酒,“嘬糖果似的嘬着”那些“美丽的词句”。这是一个忧伤的故事,爱情的忧伤,文化的忧伤。汉嘉最终将自己打进了废纸包,他乘着那些书籍飞升天堂。比起《岛上书店》,《孤独》的思想性更深,文字更有内涵,毕竟它不是为了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