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带班 | 重新建立家长与孩子的连接
“喂,是翔的妈妈吗?我想向你反映一下翔的学习情况呀!”
我拨通了翔妈妈的微信电话。
“翔很懂事,也遵守纪律,学期初,我看他表现好,推选他做纪律委员,还推荐到学生会做生活委员,他干得也很好。只是成绩老是提不上来,几次月考成绩都在倒数……”
我把翔的情况汇报给他的妈妈。
“是啊?这孩子是咋回事呢?等过一个月我就回去了,回去好好说说他。……”翔的妈妈答应道。
班级里留守、半留守孩子很多,翔算一个。
从妈妈的言语间,我听出了生疏。
翔确实很普通,不违纪、不另类,只是成绩太落后,几次谈话后,始终提不上来。
我猜想是因为父母长期不在家,对他的关心不够,以至于他学习没有动力。
向父母反应学生在校情况,也是家校沟通的开始吧。
“博的爸爸,你好!”
我又拨通了博爸爸的电话。
“博在校的表现你了解吗?其实,他成绩还可以,只是我觉得他的行为不太像男生,时常与女生在一起玩。我和他谈过话,他说还有一个哥哥,咱的家庭特殊,你与孩子妈妈离婚了。博和哥哥长期在家,他做弟弟还得照顾哥哥,他承担了他不该承担的责任,现在有些女生化的倾向,我担心以后会出现性别偏差。做老师的,我得提醒你多关注下孩子!”
我说到的这一现象,早就想向家长明确,以提醒注意,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博的爸爸态度不太明朗,好像只是敷衍着。
“我希望你在外工作时,也抽空给我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博的生活,多关注一下他。”
我坚持把情况和自己的担忧说完,留给他思考自己的做法。
做班主任久了,总想让自己做得更好,凡是我能做到的,都不想麻烦家长。
毕竟,多数家长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也是想更省心地工作。
我力求在校园里做好自己学生的教育工作。
对于留守、半留守孩子也尽力关心他,某种程度上起到人“替代父母”的作用。
明明知道父母长期在外,我一般不打电话向家长告“孩子的状”,生怕父母在外担心,甚至不懂教育的家长回一家再体罚孩子。
但学校教育的力量也只是单方面的,真正影响未成年孩子成长的力量,还应该是家长,是父母的关注。
这是我周日在心理咨询师小组学习时,同伴们告诫我的。
“老师与学生的陪伴,只是在学校的三年,最长不过小学六年。而父母将终身陪伴孩子,父母的影响才更长久,更深刻。你替代父母教育孩子没有错,但毕竟父母的角色是谁都无法替代的。要想形成教育的合力,还必须让家长承担起他们的教育责任。”
我们的督导师告诫我说。
同伴刘老师又在微信中发来文章“教育路上,家长离不开老师,老师离不开家长,我们共勉!”
文章引用李镇西老师的话说:
“学校教育很重要,但无论多么重要,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
文章的重要观点是:“家庭是最好的课堂,父母是最好的老师。”
不仅从教育现实,还是心理影响层面,我都认同这一观点。
于是,今天我通过电话、微信等形式向四位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把孩子的情况向家长反应.
希望他们多关注孩子,重新担起教育的责任,重新建立与孩子的心理连接,共同教育影响孩子成长。
挂掉电话,我有一种充实感,感到教育的路上,有了家长的关注,更有力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