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道德秩序崩塌之后,人们思维的理性建构增强,“背信弃义”和“忠贞不渝”之间的界线变得比较模糊。
有句话说“我们背信弃义,是因为我们对自己忠贞不渝”,这有一个“个人利益与信义所维持的利益相冲突”的前提,在没有一个需要为之献身的“道义”的文化语境里,这种选择是十分常见的。
价值多元的社会里不乏虔诚的宗教信仰,也不乏以个人为本位的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观念。人们对于利益的游刃有余的分析和评估,促使他们在资源有限的基础上,作出最有利的选择。
利己作为人的本性,无论是否为主流价值承认,都是存在的,且利己行为的存在不意味着“利己主义”。这两者的区别在于一个人的所有行为中,是否包含“无私利他”。
所说的“背信弃义”与“忠贞不渝”或许都包含着对于自我利益和与自我利益紧密相关的他者的利益的体认。而区分真正的“自我利益”和看起来像利益的“自我损耗”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百度百科对利益的定义是人类用来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系列物质、精神的产品。利益依附欲望而产生。与人的真实欲望相契合的利益,可以是“自我利益”,很喜欢一个词“养自己”,应该是这个意思。与人的真实欲望不相符合、甚至完全相反的“利益”,是“自我损耗”。所以人在真正符合自我利益的事情方面,是不需要考虑是否会出现“背信弃义”的情况的,因为他们直面内心,他们所做的事就是信,就是义。
有一些人习惯于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他人身上,他们渴望去做一件事,却没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也没有接受自己无能为力的现实,而是通过干涉、强迫等方式影响他人的决策,在不明白他人真实欲望的情况下用他们自以为是的“利益”为他人造成痛苦,同时更感到自身内心的残缺,这样的情形是多么可悲啊!
有的人喜欢虚荣。虚荣是一种表象,一种宁可违背自己的内在世界也要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一副繁荣美好的样子。这样的人缺乏对于自我发自内心的肯定和爱护,他们的自我价值几乎全部来源于他人的评价,他不知道他人的评价有多么得纷繁复杂,而将自我的认知寄托在这样一个不稳定又不可控的事物上,实在是十分可怜啊!
或许我没有权利以一个自命清高的形象去批判以上两类人,他们也不过是特定文化环境的产物,而自我的觉醒和批判能力的活跃,本不是上天赋予每个人的礼物。我除了感慨自身的幸运并期待有一天能帮助更多的人找到他们自己,还有什么能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