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那山那海那小屋
下午出去办事回家后,给儿子说声我去剪下头发,就又下楼走了。
离家不远有一家理发店,是我经常去的定点理发店。是一家夫妻店,夫妻俩年龄都在50岁左右,男的负责剪吹烫,女的负责洗头打下手,夫唱妇随,相得益彰。
店面虽然不大,但是收拾得干净整洁,一尘不染,物品摆放秩序井然,尤其是洗脸毛巾都是消毒后一人一换,看上去俩口子都是讲究人。
男老板手艺也不错,剪的认真、修的仔细,不管店里顾客再多,他总是有条不紊,不紧不慢,像是一名能工巧匠在用心打磨手中的一件工艺品。往往在剪完后绕着头再检验一翻,好像生怕他生产的产品不合格,辱没了他的好名声。
价格也不贵,15块钱,比那些所谓的高大尚理发店至少省一半钱哩。
屋内安装有空调,进屋的那一刻,无论是春夏秋冬温度都是恰恰好,舒适的很。有时剪完头将要出门时开玩笑道:“进到店里都不想出去了,”他们也总是热情应声:“在这歇会儿呗。”
以前,我从不在像他们家这种店里剪发的,这种店面小,一般只有一间房,里外也不搞装修,门头牌匾上粗糙地写上某某理发店几个字,让人知道干啥就行了。店里设施相当简陋,一镜一椅一盆一剪刀一推子就完事,甚至毛巾也仅有一条,用得都秃噜掉毛了还不舍得换掉。像这种理发店也只有老头或老太太光顾,他们不讲究啥发型,也许根本没有发型这个概念,只知道出来时头发比进来时短些就行,就图个便宜,也就花个三五块钱。
有时候年轻人总是抱怨花销大,存不住钱,每月总是入不敷出。他们哪里知道他们的消费观与老年人有着天差地别。
我对这种店以前也是不屑一顾的,连门都不想踩进一步,好像里面充满着病毒和细菌,心里自然而然地滋生出一些抵触情绪来。
年轻人总爱讲究排面,无论有钱没钱,总把面子看得是至高无上,无论是吃喝玩乐还是衣食住行都盲目攀比,追求高大尚。
那时,我还年轻,也有着同样的想法。就拿剪发来说,必须找店面装修豪华上档次的,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店名起得都很时髦如:标榜、水晶宫、丝域等,绝不带理发两字。
办一次卡就要充一两千元,剪次头发还要提前预约,剪完头,卡都不用掏,听到老板亲切喊一声,哥!给你刷了啊,便娇傲地扬起头走向店外,店员定会点头哈腰相送,显得十分尊贵与神气。
不过这也是有代价的,价格贵不说,还经常发生店主卷钱跑路的尴尬局面,卡里的钱打了水漂是常有的。
随着年龄增长,磨难增多,被社会毒打后的心智日渐成熟。不当家不知油盐贵。面对一家人的吃喝拉撒睡,房贷、车贷、医疗、教育等诸多开支,不得不开始学会了精打细算,勤俭持家,消费理念也逐步向老头、老太太靠拢,有点变得稳重和理性了,也更加注重性价比和实用性了。
今天,我来的依然这家店,一如既往地干净整洁,暖意融融。正当男老板精工细作时,儿子打来电话说:“奶奶说正月不兴剪头。”我忽然想起来是有这么一说,可我咋就忘了呢?已经剪了一半,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