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的朋友圈总在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这句话用之于父母,用之于孩子。一副温情脉脉的面孔,背后往往带着很多的副作用。
对于快节奏的当今社会,我们能腾出时间,陪伴家人、陪伴孩子,确实已属不易。但是陪伴,仅是随同而已,若不成伙伴。这样的陪伴,只是一种监护看管而已。于父母的陪伴总还能说些话,但是于孩子的陪伴。大凡总是脱离了伙伴的状态。
孩子的天性以好玩为基础,是真正以内驱力为导向的,不计后果、不问价值。只是因为内心好奇,必探索之。他的信念系统是需要他自己去探索并获得体证的。而我们的所谓陪伴,却常常限制、破坏、扼杀他们获得体验的过程。比如,孩子拿一块东西塞嘴巴里尝尝,父母往往呵斥禁止,那东西很脏,吃了会怎么样怎么样。真的会怎么样吗?其实这就是强加了我们的意志,而扼杀了孩子探索的意志。涉及最深层次的危害是:孩子习得被限制的信念,而丧失了探索和创造的欲望。于学龄前的孩子,“陪伴”应该是伙同探索这个世界,不断的让孩子获得探索的乐趣,一定要蹲下来,趴下来。成为一个真正的孩子的时候。你的陪伴,才是有效而真实的陪伴。不然你那仅仅是管理、或者叫监管。什么人需要监管,孩子不是囚徒,那是需要面对未来的雏鹰。
对于上学后孩子的陪伴,现在已经进入一种病态的社会环境。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所有的家长进入“剧场效应”。(剧场效应就是:电影院里前面一个人站起来,后面的人不得不站起来。而后全体观众都站着把电影看完)。孩子们完全失去了两天,礼拜六和礼拜天。他们比走穴的演员辛苦多了,演员偶尔耍下大牌大家还觉得好气派,孩子们若耍下大牌,牺牲和付出感直接砸的孩子满头是包,毫无还手之力。那么,这样一个被怨妇全程监控的孩子,他身上除了缺点还是缺点。而且是携带了恐惧、痛苦和被放大的缺点。所以父母必须不停的纠正;不停的驱赶。这样没做完;那样没做完……父母在陪同过程中,更满怀“望之成龙”的豪情壮志,籍以“为了你好”的名义,做的是鼠目寸光的事。这样的状态和那个学鸡叫的周扒皮区别很大吗?
反正随时都有做不完的作业,又何必那么拼命。把一门作业做完了,后面还不是有更多的作业等着?这种被追逐驱使的状态,如何应对。相信每个成年人都能得心应手。
自己的孩子怎么会这么拖拉、磨蹭?那就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心理补偿,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所以当孩子总是“磨蹭”的时候,不是在后面“更”拿一根鞭子。而是蹲下来,听听孩子意见。最要紧的是问问自己做了什么?不要让携带着牺牲和付出感的所谓长情陪伴,扼杀了亲子关系;扼杀了孩子的探索能力、创造能力;扼杀了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