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前半叶,中国由于政治的腐败,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导致食物匮乏,特别是内陆地区,民众食不果腹,营养不良,身体羸弱。抗战前期,中国方面不仅武器装备,技战术水平不及日本,在身体素质方面更与日本有很大差距。表现在近战格斗中,日本军人虽然比中国军人矮小,但爆发力,耐力等方面均明显优于中国军人,往往能以一挡十,完胜中国军人。尽管当时中国军人战斗意志顽强,数量也多于日本军队,但难以抵消与日本(特别是身体素质)的差距,每次战役都以丧师失地,军人血洒疆场悲壮的失败结局告终。
直至战争后期,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援,局面才发生了逆转。当时的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与英美军队并肩作战,中国远征军不仅得到了美式军事装备,在营养膳食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以前,中国军人的伙食费经过军官们的层层克扣,到士兵身上已经所剩无己。士兵们只能吃到粗砺的谷物,少量的蔬菜,很少吃肉。这些碳水化合物仅能维持生命基本运转,缺乏高强度运动所必需的蛋白质,卡路里,这样的膳食营养怎能支撑士兵们高强度,高烈度的作战体能?而中国远征军士兵却能吃到充足肉类罐头,奶油面包,奶酪等高蛋白质,高热量食物,真正开了“洋荤”。士兵们经过营养补充后体能有大大的提高,战力也大大提高。在战场上不再怵惧日本士兵,一对一也能打败日本军人。
日本政府对国民的营养膳食非常重视,早在1914年就设置了营养研究所,致力于营养学的研究,推广与宣传。日本战败后,更是不遗余力地致力于全体国民营养膳食水平的改善与提高,颁布多项关于食品营养方面的法规,法令。日本政府对于国民营养膳食的重视,体现了日本人独到的眼光与远见卓识,也为日本的强盛与科技发达提供了物质保障。
日本人做事细致,追求极致与完美,中国人较之日本人往往略逊一筹。这与中国人营养摄入不足,身体素质较差有很大关系。要将事情做得完美,做得极致,需要很专注于这件事,这是件非常耗费体力与脑力的事情。繁重的体力与脑力劳动对营养的摄入要求很高,没有充足的营养支撑,往往将事件做到一半,就力不从心,半途而废。
国民是否吃得好,是否吃得有营养,关系到全体国民的身体素质与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我们要加强营养学的研究,推广与普及,制定国民营养膳食摄入标准。引进西式烹饪方式合理优秀的部分,改良中式烹饪方式。推广分餐制……只要全体国民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聪明的大脑,我们就能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这些都与合理,科学的营养膳食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