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陈亮,清风街让你兄弟俩承包了果园,你倒骂‘洪洞县里没好人’了?!”陈亮说:“一签签了合同,我哥就就是哭,哭了。”我说:“他哭啥的?”陈亮说:“我哥一一心想当哥歌歌手的的,只是为了吃吃饭才四处跑跑着做鞋补补轮胎的。这果园一承承包就把他拴拴拴在清风街了!”我说:“你哥的歌声我听了,当歌手他真的就饿死了,何况还带着你这个兄弟,你们到哪儿混去?”陈亮说:”这,这也是是的。”
我爹是给夏天义当了一辈子副手,每一次换届,夏天义都要留用我爹,但每一次运动来了需要拔白旗,夏天义都要批判我爹。我爹是好脾气,受批判时便装聋充痴,过后了又鞍前马后地给我爹当副手。我抱怨过我爹,我爹说:“那好么,能作活典型嘛。”我说:“你当典型,他咋不当典型的?”我爹说:“你不懂!”我可能不懂,但夏天义可以批判我爹,我也可以抱怨我爹,而别人要说我爹的不是,我反对哩!我摸了一块砖,走过去准备收拾张顺,张顺却是要我吸酒管子,我便不恨他了。
番外
昨天朋友给我分享了一篇文章,是讲英国纪录片《56up》,又有人翻译为《人生七年》,导演每隔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21、28、35、42、49、56岁都会有记录。
记录对象是来自不同阶级的人,有底层的人,有中产阶级,以及上层社会的人。
跟之前很火爆的一个帖子《寒门再难出贵子》讲述的道理相似,“优良的社会资源早已经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尽,从父母辈传承到子女辈。”
不久之后,有一个视频也火了,是《超级演说家》选手刘媛媛《寒门贵子》。
我又观察了下我周围的同学,发现父母在事业单位上班的童鞋多进入了事业单位或者考博了,其他的多是进入了企业,但是也有一些父母不在事业单位上班,也进入事业单位工作的。大概,家庭对孩子的择业观影响还是蛮大的。
有些人看《人生七年》得出的结论是,各阶层的人的后代还是在这一阶层,上层和中产阶级已经把相应的资源掌握了,并会传给自己的子女,子女也会在该阶层,底层社会的人很难很难突破自己的阶层进入中产或者上层。
这篇文章里提到了一个观点,“精英阶层从身形锻炼饮食控制等方面的修行,远远强于底层阶级”“人人都只看到了他们与生俱来的优越的家庭教育资源和社会环境,除了更好的生活品质和生活习惯,其实在体型的背后更是他们的家庭赋予的某种自律自强的精神吧,这点其实很值得我们深思。“
优渥的家庭带给子女的资源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家庭习惯、家庭处事、家庭做事态度的传承。
我们不能只看到他是官二代或者富二代,我们更要看到他做一件事情的认真态度,努力向上的积极信条,严于律己、有规律的生活节奏,也许后者才是他们获得最终成功的原因。
记得有一次在同事婚宴酒席上,她婶婶说:“年纪轻轻的不努力干,做什么去?俺也要干,芳芳(她女儿)结婚也开门(这个婶子开了一个洗浴中心)”
我们父母给我们传递的观点多是:找个轻松的工作就行,福利要好、工资要高,工作不能太累。
这就是家庭教育的差异,那天是那个婶婶的儿子来接的我们,开着一辆白色宝马。
为了我们子女能有一个好的起点,加油干吧!
我们怎样才能进入精英阶层?只能埋头苦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