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看古代小说或者一些宅斗电视剧时,总是会看到一些情节,比如家族最大的话事人是族长,族长的话语甚至比官府都有用;比如家中权利及钱财尽归大家长主持支配,且所有权益归长房长子继承,嫡庶有别之类的。又比如我们学过的古典文学中《孔雀东南飞》,还有民间故事《梁祝》,都有着封建宗法制度的残忍影子。家长制在古代延续几千年,其观念已经深刻到古人的骨子里,所以他们大多数人都只能因循旧规被动遵守。
查了一点儿资料供大家参考:
摩尔根在其《古代社会》中将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基本构成分为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最后形成民族和国家。而家长制最早就渊源于原始社会中的父系氏族。
中国古代家长制的产生及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夏商周时期)、初始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发展阶段(魏晋隋唐时期)、完善阶段(宋元明清时期)等四个阶段,直到近代国民党民法中仍承认家长的存在。如《民法·亲属》第1123条规定:“家置家长。同家之人,除家长外,均为亲属。家务由家长管理。”家长、家族对社会部分地区、部分家族,尤其对广大农村仍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家族是以男性为中心,由父系血缘关系联结起来的。所以家长就是父系父权的代表,在家庭中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礼记·坊记》上讲:“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礼记·丧服传》上也谈到,“父,至尊也。”这个至尊的父家长,是家族中的主宰,“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毋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朱熹《朱子家礼》)封建家长制在家庭中的专制,主要表现在经济专制、思想专制、严格的尊卑等级、严厉的家规家法等几个方面。
财产权:封建礼制中规定:家庭财产,不论房产、地产,都属于家长名下,家长享有对这些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家庭的全部收入,均归为家长。《礼记·曲礼》中说:“父母存……不有私财。”司马光在《涑水家书议》中云:“凡为人子者,毋得蓄私财。俸禄及田宅收入,尽归之父母,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假(借),不敢私与。”可见家子并无独立的人格,只是家长制下的附庸。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梁治平先生在其《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的“个人”篇中将此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无“民法”的原因之一。
嫡庶之分:尊卑关系是整个封建礼教、孝道、家长制的前提。关于尊卑关系,《清律辑注》中这样表述:“父辈曰尊,而祖辈同;子辈曰卑,而孙辈同;兄辈曰长,弟辈曰幼。”封建家庭中,区别嫡庶也很重要。“妻者,齐业。”(《礼记·特效性》)家长之妻为“主母”,其余的为妾。妾的地位相比之下较为低下。因此妻所生子与妾所生子是有严格的尊卑区分的。自西周以来,我国封建社会就以盛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公羊传》上讲:“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如果违反这一宗法原则,不仅有失孝道,也为封建法律不容。《唐律》中就规定违反此礼法者徒刑一年。《清律》规定要杖八十。
这一条是很多宅斗小说和电视剧创作的重要来源,比如嫡女被继母残害后来逆袭,比如庶女如何抢走嫡女的恋人,比如嫡长子被继母养废了被削爵,等等诸如此类的情节数不胜数。
家规家法:封建家长制比较有代表性的特征体现在封建制下的家规家法上。由于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都实行宗法等级制度,所以西周的宗法伦理观念被保存下来,把由孔子倡导的伦理道德,继承和改善为“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这种封建礼教都是封建家长禁锢妻子儿女的思想、行为的有力武器,也是封建家长制下实行个人专制的精神支柱。封建伦理道德和自父系氏族制以来的传统习俗相结合,形成一整套封建礼制。一方面这些封建礼制禁锢了家长制下的成员的思想,限制了他们的行为,但客观公正的看待,它对于维护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解决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秩序的和谐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婚姻嫁娶:在封建家长制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家子(女)是无权自己决定其配偶的。“男不亲求,女不亲许”,完全必须由父母包办。早在西周就有“六礼”规定,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这一规定沿用了几乎整个封建社会,并至今仍对部分地区产生着影响。《唐律》中规定,唐代婚姻关系的缔结,要立“婚书”或订立“婚约”,类似近代的“订婚书”。但是这种婚书和契约的规定,由于“为婚之法,必有行媒”,皆由父母、尊长或媒人包办,并不依当事人的意志。(参见《中国法制史》1991年版 张晋藩 法律出版社)至于我国封建社会包办婚姻的原因,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我国古代婚姻问题乃是家族的事情,且富有宗教的意味。孟子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婚义》上也讲到“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封建礼教规定的“七出”(即夫可休妻的条件,也叫“七弃”),其中一条即为“无子”。
家族惩罚:历代的封建法律都保证封建家长对家属的惩罚权力,并允许送官惩处。而且对“不孝”的惩罚极重。“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孝经》)封建礼教还极力鼓吹家属对所受处罚不应怨恨。《礼记·内则》上讲:“父母怒不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不但如此,“父而赐子死,尚安敢复请?”(《史记·李斯传》)明末魏禧甚至说:“父母即欲以非礼父子,子不当怨,盖我本无身,因父母而后有,杀之,不过与未生一样。”(魏禧《日录》)可见,“父叫子死,子不敢不死。”封建家长对家属的惩罚有各种方式和手段。有“庭训”,“子孙所不为者,败坏家风,仰主家者集孝子弟,堂前训饬,俾其改过;甚者,影堂前庭训;再犯,再庭训。”(赵鼎《家训笔录》)有“子孙故违家训,会众拘至祠堂,告于祖宗,重加则治,谕其省改。”(庞尚鹏《庞氏家训》)有“子孙有过,俱于塑望(初一、十五),告于祠堂;鸣鼓罚罪。初犯责十板,再犯责二十,三犯卅。”(霍韬《霍氏家训》)
封建家长制家规家法还规定整套“人子之礼”:例如早晨天一亮要穿好一套合乎礼仪要求的衣服去父母住所省视问安,晚上要服侍父母就寝等等。本文不予详述。
这家规家法有时候凌驾于国法之上,比如宗族祠堂可以私自族中有罪的女子沉塘。
大概在谷底啊,除了大家族的嫡母或者宫里的皇后那些有权势的聪明狠辣的女性外,大多数女性都是被压迫的工具人。
古代婚姻嫁娶衍生出很多悲剧故事,也成为了古典著作。家长制下产生的各种矛盾一直是文学作品创作的切入点,即使是几千年后的今天,也是重要的小说创作来源。比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红楼梦》《庆余年》《延禧攻略》等等。
怪不得古代题材好看,因为像家长制衍生出来的各种问题各种角度真的大有可为,而且各个朝代情况也有所有不同,所以算是古风题材的创作蓝海。因此,古风题材小说才能风靡互联网,并且且占据网络小说半壁江山长盛不衰。
--时与猫璞学习小字--
本文只是浅浅一说,感兴趣的可以去搜些专业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