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对门上一年级的小帅哥把门牙磕断了,嘴唇也磕破了,去医院把牙齿固定上了,能不能长上还不一定,嘴唇也缝了针。
事后,他妈妈跟我说是那天早上孩子起来的早,想下楼锻炼,他妈妈嘱咐他在小区里跑步就好,他非要去健身器材那边,结果就摔了。他妈妈眼含泪水跟我说,“真后悔那天让他下去锻炼,要是我不让他去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我嘴上劝她说,我们不是圣人怎么能避免意外的发生,但心理也是感到遗憾,如果换做是我,也会在心里自责上一万遍吧。
记得有一次我儿子坐的小推车翻了,额头摔了一个大包,我当时也是悔恨不已,恨自己粗心,甚至在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地回放那个镜头,捶胸顿足,恨自己当时怎么反应那么慢,没一把抓住那个小推车呢。
作为父母的我们总希望能万无一失不出差错的养育好自己的孩子,孩子感冒了,我们后悔,没给他多穿点衣服;孩子受伤了,我们自责,没看好孩子;孩子跟小朋友打架,顶撞老师,我们挫败,没教育好孩子;孩子受人欺负,遭人嘲讽,我们内疚,没给孩子创造好的生活条件……
看,父母们多么伟大,总是把所有的罪责揽到自己身上。
可是尽管我们再小心翼翼,再无微不至,我们也无法阻止意外的发生,无法预防病毒的感染,更加无法避免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与任何人发生冲突,让每个人都赞美他,喜欢他,世界上也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人。
但我们总试图能够掌控孩子的人生,把孩子打造成我们心目中的“完美形象”。为此,我们不惜一切代价,全家人都以孩子为中心,一旦孩子出了差错,我们内心就会被巨大的挫败感塞满,甚至家人之间互相问责。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厨房做饭,我老公把儿子抱到餐椅上,然后也进了厨房找东西,结果儿子就在这半分钟的时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爬到了餐桌上,然后一屁股没坐稳就摔了下来。那个餐桌的高度将近80公分,当时听到他的哭声,跑出来看到他趴在地上的场面,我当场就炸毛了,朝我老公一顿骂,就差一巴掌甩过去了。爷爷奶奶听说了这件事也专程从家里跑来痛斥他,为此,他也着实内疚了好几天。我也胡思乱想了好几天,我想什么?我想,万一我儿要摔成个痴呆智障神马的我就不活了。这种几率大吗?不大,但是有。我能预测吗?我能避免吗?答案是不能!
事实上这种事情也发生了不止一次,每一次我们都是在自责和相互问责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告诫自己下一次一定要再细心一点,但实际上每次,儿子都是哭几声表示一下疼痛,立马又满血复活活蹦乱跳的玩去了。迟迟放不下的反而是我们大人,一次一次悔恨不已,一次一次总结经验。时间长了发现,有毛用啊!孩子的成长本来就伴随着磕磕绊绊,我们能为他搬一辈子的绊脚石吗?
说白了,我们就是把不该揽的责任强行揽到了自己身上。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所有事情都是他自身的经历,这些经历带来的思考会影响他以后的人格和品质。如果我们非要把这些经历研究一个对错,追究一个责任,那就是在干涉他的人生,影响他的思维方式。
比如,我没有上一个好的大学,找一个好的工作,去一个大的城市发展,其实这都是我自己的选择,虽然遗憾可能有,但我也无怨无悔,人生那么长,我还在努力往前走,谁说远方的风景不是迷人的呢。可我妈不这么想,她总觉得我可以过得更好,总会自责当年没有好好管教我,甚至我身上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她也会说是遗传她或是我爸。总之,是他们耽误了我本来可以更加辉煌的明天。所以,导致了我现在对自己总有一种不满的感觉,甚至有时候还会莫名的自卑。
我有时候分不清父母心中理想的那个“我的人生”和我自己心理理想的那个“我的人生”到底哪个才是我应该去过的人生。我觉得这也是大多数人心中的焦虑,因为几乎没有几个人能把自己的人生过成父母心中理想的人生。而他们还总喜欢拿他们为你理想的“人生”来对比你现在的人生,分析利弊,当然是他们胜出。
但是,我们每个人终究还是要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就像我们的孩子,他们也要过成他们喜欢的样子。所以,我们的人生我们负责,他们的人生他们去负责,我们互不干涉。
小巫在《和孩子划清界限》一书中写到,养育误区之一就是“亲子一体性”,即父母不将儿女当做独立的、与自己分离的个体,而是把他们当做自己生命的延伸,通过孩子来生活、来表达自己的需要、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传统固然有着历史、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背景原因,但是这种养育手段的直接后果是给孩子戴上心灵的桎梏,让孩子的精神难于成熟。
其实,孩子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生命,我们就应该客观的来看待这个生命个体,他会经历喜怒哀乐,挫折磨难,成功失败,生老病死,我们要正确看待这些生命的正常过程,也要教孩子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负责自己的人生。
生命是我给你的,但人生是你自己的,我没有权利也没有义务帮你负责,我们彼此把自己的人生过好就是很幸运的事了,何必还要相互纠缠互相牵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