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学教学
(一)教学
1. 基本内容:
定义: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授受为基础,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函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特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意义:
1) 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任务:
1) 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创造能力
3)审美情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世界观
4)培养学生个性发展。
2.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关系
1)与教育的关系: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教育中,除了教学,学校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
2)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智育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现,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教学不仅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3)教学与上课的关系:教学与上课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包括上课,还包括备课课外作业的布置课外辅导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等一系列环节。上课时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上课完成的。
(二)教学过程
2.1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身心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重点)
特殊性表现在:
1)认识的间接性(通过教材来最终达到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
2)认识的交往性(师生之间)
3)认识的教育性
4)认识的引导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体学生,客体教材和课程)
5)认识的简捷性
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2.2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重点)四个统一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的是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关系。直接经验就是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就是指他人的认识成果,只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二者的关系: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能力的发展并将二者辩证统一于教学过程中。二者在教学中的关系: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2)能力发展的知识掌握的必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能力发展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注重教师的教,也要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二者的关系: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方面获得理想的发展与进步。二者在教学中的关系: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三)教学工作
1.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重点)
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检测)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按时检查认真批改仔细评定及时反馈重点辅导)。
1) 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只有做好备课工作,才能保证教学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学习。
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工作: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和熟悉学生3)确定教学方式和方法
备课老师要做好三种计划:1)学年教学计划2)课题计划3)课时计划
2.上课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要上好课,必须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全面贯彻教学原则,科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要求: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内容正确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
1)明确教学目标
2)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他们的发展
5)组织好教学活动
6)布置好课后作业
3. 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从学生的作业中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解决。
4. 课外辅导
4.1 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1)培养学生计划学习,及时复习,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2)经常提醒和督促学生挂进学习,防止慵懒或松懈
3)了解学生独立作业与自学的情况
4.2 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
1)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或补课
2)发挥科代表的作用,及时向学生提示作业的要求,与学生保持联系,对学生进行帮助
3)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
5.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要从检查中获得反馈信息,用来指导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从而改善教学质量。
要求:
1)客观严谨,必须遵守评定标准
2)方向明确,向学生提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这是主要目的
3)鼓励学生创新,重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四)教学原则(重点)
1. 教学原则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2. 我国中学教学原则
2.1 直观性原则
定义: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
直观的具体手段: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想结合
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2 启发性原则(启发自觉性原则自觉性原则)
定义: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已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2.3 巩固性原则
定义:在教学中要不断地进行专门复习,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在扩充该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2.4 循序渐进原则定义: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学记》朱熹夸美纽斯乌申斯基布鲁纳等)
2.5 因材施教原则
定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2.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定义: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2.7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定义:教学要在科学地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
1) 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
2)要深入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地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4)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
2.8 量力性原则
定义: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地发展水平。
1)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
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五)教学方法
1.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自学指导法课堂讨论法实验法实习法。
外国:探究-研讨法(美国兰本达),纲要图示法(沙塔洛夫),暗示或启发教学法(保加利亚洛扎诺夫)
1.1讲授法:讲述讲读讲解。注入式,启发式。
1)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尽可能的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
2)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3)注意启发
4. 讲究语言艺术。
1.2 谈话法:口头问答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
1.3 讨论法:学生相互之间讨论商量
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3)做好讨论小结。
1.4演示法:教师做实验。
1)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
2)注意持续性和引导性
3)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1.5 参观法:学生对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
1.做好参观的准备
2.指导参观的进行
3. 总结参观的收货。
1.6 练习法:学生做练习
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2)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3)严格要求。
1.7 自学指导法:学生自学教科书参考书
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2)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3)加强评价和辅导
4)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自学新的。
1.8 实验法:学生做实验
1)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试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擦做步骤和实验要求
2)做好实验的组织和指导
3)做好实验小结。
1.9 以感情陶冶为主的教育方法
1)欣赏教学法
2)情景教学法,设置一定的场景
1.10 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1.11 实习法:学生从事一定的工作或操作
1)做好实习的准备
2)操作过程中加强集体和个别指导,使学生明了操作方法及有关注意事项,在必要时教师先给以示范
3)做好总结。
2.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1)教学任务
2)教学内容
3)学生年龄特征
除受以上的影响外,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师特点等因素的制约。
(六)教学组织
1. 教学组织形式
1)个别教学制。古埃及,中国。一对一。
2)班级授课制。把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分成固定认识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进行教学。
3)分组教学。美英法德等国家。按学生能力或成绩分成水平不同的组。
4)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法:1918年美国教育家克伯屈。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
道尔顿制:1920年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教师不再上课教授教材,学生自学参考书,作业。
5) 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结合了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
2.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优越性;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局限性:
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收到一定的限制。
2)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4)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3. 分组教学实施要求
1) 充分了解学生
2) 制定个体教学计划
3) 保证教学井然有序
4) 深入钻研教材教法
教学评价??
(七)当前教学改革
1. 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实施素质教育——主题(4个并重)
面向结果和面向对象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教师指导与学会学习
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品质形成并重
2. 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基本策略
1)对教材教法学法考试教学环境进行整体性系统化的改革
2)提高整体教学改革的可操作性
3. 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重心
1)必修选修课外活动相结合
2)提高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和问题课程的地位
3)强化隐性课程对显性课程的积极作用。
4. 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
1) 民主教育的教学思想
2) 教学的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密切结合
3) 主体教育的教学思想进一步优化教学机构
4) 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人本化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
5)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终生发展的教学思想
5.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
关注先进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关注教学的组织
统整与衔接关注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向教学的渗透关注教师的发展
6.新课程中的教学观:
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
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
7.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趋势:
1)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2)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
3)新课程背景下学科与学生的关系
4)新课程背景下师生的关系
5)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目标
6)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环境
7)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组织形式
8)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
9)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效果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
(一)学习心理基本内容:
1.感觉: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现象发生变化的现象。两种形式:一是同一种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像三种特性。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两种特性。
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暗适应:由亮至暗,感受性提高
明适应:由暗至亮,感受性下降
2)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正后像:与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像
负后像:与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像
3)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器官所产生的对比
继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器官所形成的对比
4)感觉的相互补偿:某种感觉系统的技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技能来弥补
5)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2.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特性有:
1)理解性:指人以直接为经验的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过程
2)选择性: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的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3)整体性: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正好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4)恒常性:指人的直觉印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3.注意
注意是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认识情感意志过程联系密切,让人们对事物做出更清晰和正确的反映,掌握知识技能等的重要心理条件。其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