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博上有条新闻火了,这位律师作者发现iPhone在滴滴打车、购买视频网站会员时,价格比安卓手机高出很多,于是愤怒控诉iPhone是寄生虫,并引发了吃瓜群众的大量围观和转发。
作为吃瓜群众之一,笔者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首先,这位作者可能错怪iPhone了。假如这个价格差异是真的,“罪魁祸首”也极有可能是视频网站公司和网约车公司,而非苹果公司。苹果公司虽然曾经很流氓,比如强制规定微信/微博/直播平台等社交媒体的打赏必须提成30%,但毕竟已经收回成命了。而且,这个价格策略的原因,究竟是视频和网约车公司因为苹果公司抽成而导致iOS版APP的成本上升,还是有意区别对待两类不同的客户群体,目前还不不好说。
另一方面,价格歧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由来已久,只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没有留意到而已。而“价格歧视”这个字眼虽然看着是贬义词,非常地政治不正确,但实际上却有很多合理性,正所谓“存在即合理”,没必要大惊小怪。
什么?!你疯了,竟然说价格歧视有合理性?良心都给狗吃了?甘做资本家走狗?
好吧好吧,您先别激动,咱来详细分析一下“价格歧视”的来龙去脉吧。
价格歧视的定义:
在经济学里,价格歧视通常分三级:
第一级叫完美的价格歧视,也就是卖家对消费者所消费的每一个单位产品,都分别收取最高价格。比如饥肠辘辘的你去买煎饼吃,3个煎饼才能吃饱。以你饥饿的程度,肯定是吃第一个饼的时候满足感最强,越到后面越接近吃饱,满足感也就少。相应地,你对每个饼愿意付出的价格也就逐渐递减。按完美价格歧视原则,老板就应该按第一个饼最贵,第二个饼次之,第三个饼最便宜的价格卖给你,这样他赚的最多。当然,这种情况就像物理学上的“理想状态”,在现实生活中不具备实操性,基本上见不到。
“ 二级价格歧视 ”则相对常见得多,也就是对不同的购买量收取不同的价格,多买就便宜一点,多买多送。比如,买二送一、星巴克麦当劳里常见的第二杯半价等等。
“ 三级价格歧视 ”,则是对不同的人群或不同的地域,收取不同的价格。比如上文提到的针对iOS和Android用户采用不同的价格。稍微复杂一点的,比如微软公司的Office有学生版、家庭版、专业版、旗舰版,以不同内容和价格卖给不同的人群。
商家为什么要实施价格歧视?这个不用解释,地球人也都知道:为了利润最大化啊。
除了极其少数的刚需型产品,价格和利润都是一对永恒的矛盾。价格定得太高,没几个人买,不形成规模效应,成本下不来,利润很少;反之,价格定得太低,销量上去的同时,单个利润就下来了,搞不好还可能卖得越多赚得越少。因此,在消费者可以承受(忍受)的范围内,灵活采用不同的策略,对不同消费能力的人群实施价格歧视--说白了就是区别定价,就是商家减小“无谓损失”,谋取总体利益最大化的合理策略。
如果上面这个图表不好理解,我们可以试试这么计算:
由于Android手机和iPhone手机普遍存在的明显价差,视频网站公司假设:同样的视频VIP会员服务,Android用户能承受的最大价格是178元,而iPhone用户是218元。因此
统一定价200元,流失Android用户,获得iPhone用户,收益(暂不考虑成本)是200元
统一定价178元,同时获得Android用户和iPhone用户,收益是178*2=356元
定价178元获得Android用户,218元获得iPhone用户,收益是178+218=396元
这396-356=40元,就是“无谓损失”。说白了,只要估算对了两类消费者的最大心理价格(实践中不会“猜”得这么精确),这钱不赚白不赚~
2. 价格歧视的合理性在哪?
看完上面的例子,估计有朋友要拍大腿了:这些奸商大大滴狡猾,挖空心思压榨我们消费者啊!没错,就是赚你钱没商量。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老板,尤其是创业维艰或者利润微薄艰难度日的商家,你是不是也要想方设法绞尽脑汁不放过多赚几分钱的机会呢?
说回到上面的案例,目前国内视频网站的生存状态,用“激烈竞争”都无法形容了,应该叫“惨烈拼杀”一点也不为过。
根据最新获得的消息,2018年,为了获得版权扩大影响力占据更多市场,优酷和腾讯视频作出了亏损80亿元的预算,爱奇艺则少很多,为30亿元。
要知道,央视2017年的广告收入也就190亿元。财大气粗的视频网站才能如此血拼,大多数传统电视台都没法活了。
既然大家都在巨额亏损,而视频会员的边际成本(即增加一个会员造成的额外成本)几乎为0,那当然是在拼命吸引新会员的同时,想方设法多赚几块钱了。否则,哪一天网站亏损到了崩溃边缘扛不住了,就像乐视视频一样无力再引进新的内容,对所有会员(无论付什么样的价钱),都是损失。
当然,如果上述会员价格差异的确属实,那么这家视频网站的产品经理也是不合格的,应该受到处分:怎能如此赤裸裸地定差价呢。纵有千万种理由,也不能直接针对Android和iOS差别定价,而是要对两个不同价位的会员赋予不同的待遇,这样才能显得恰当而合理,才不会被轻易被类似微博中的律师这样的消费者揪出来控诉了。
哈哈,怎么样,你是不是要接着骂我是资本家的走狗,同样阴险狡诈了呢?接下来,我来继续给你的“伤口”上撒盐,揭开更多的“惊人内幕”,你可坐稳了哈O(∩_∩)O~
3.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价格歧视
1). 飞机票
飞机票是价格歧视的经典例子。你坐飞机的时候环顾四周,身边几乎没有一个人付的机票价格跟你是完全一样的,虽然你们获得的服务是几乎一样的,一起起飞、一起吃饭、一起到达。当然,为了“掩人耳目”,还是有些细节差异的。除了头等舱/商务舱/经济舱的差别,经济舱内还有不同舱位的区别。
航空公司可以说是机关算尽,用尽了所有的办法,把不同需求的乘客区分开来。
他们按照乘客买票的时间段、按照乘客过去的里程数、按照乘客所买的舱位,还按照乘客同行的人数,以及乘客和同行人之间的关系来做细分,来收取不同的价格。本质上来讲,航空公司之所以能这么做,是因为机票是实名制且不能在乘客之间自由转售。
2). 学校,尤其是名校
教育也是一个道理,学生的学籍不可以在学生之间自由转售,这时候学校就对学生实施了大量的价格歧视。
成绩好的、成绩差的同学待遇不一样;第一次到这个学校读书的学生,跟祖孙三代都在这个学校读书的,待遇不一样;同样一所学校,读的年级不一样,收费也完全不一样。
比如重点高中,故意把分数线拉得很高,考过线的学生收费很低,而大量不过线的学生,则要交很多择校费。如果普遍收费很低,名教师就会因待遇差而流失,丢失名校的光环;如果全部受高学费,成绩好的学生不来,学校也就丧失了对愿交高价的普通学生的吸引力。因此,差别收费(价格歧视)就是多方共赢的解决之道。
在很多国家,给大学贡献学费最多的是本科生,因为本科教育是比较同质化的教育,学校不那么挑人,所以只要符合基本的条件他们就招收,本科生的数量很大,他们向本科生收钱。
而研究生是教授选择的研究伙伴,他们更挑人,这时候研究生交的钱就很少,可能不用交钱,甚至还拿钱。一般的研究生都要承担一定的助教工作,但其实这些助教工作都非常简单,不算太辛苦,跟他们获得的奖学金相比是过高的收入,但其实学校就是找一个理由给研究生补贴。
3). 旅游景点
很多旅游景点都在暗中实施价格歧视。比如美国的环球影城,买门票进去之后,每一个游玩的地方还得排队,每一个队伍基本上都要排上一个小时。
也就是说,这个影城放进去的游客过多,人们实际上一天下来只能完成大概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游乐项目。而与此同时,环球影城还卖另外一种门票,那就是不用排队的门票。这种门票的价格是普通门票的2倍。
买了这种门票,你去每一个游乐项目都不用排队。每一个游乐项目开始的时候,影城先让持这种票的人先坐定坐好了,才放其他的人进来。如果买了这种票的话,一天下来,影城就保证游客能够把所有的游乐项目都玩完。
而如果不买这种门票,你要把所有的游乐项目都玩完,得花上三天的时间。算上这三天的交通费、酒店住宿费,游客是不值得的,这样的话,影城实际上就实施了价格歧视。
就是说,对它们的游乐项目,不是那么热衷的那些消费者,付了钱以后大概能够完成三分之一,这也就算了。对那些特别着迷的游客,多付一倍价格,就能够把所有的游乐项目在一天内玩遍。
类似地,中国的很多旅游景点,对本地游客和外地游客实行差别很大的收费标准,也是明显的价格歧视。
4). 图书
一般新出的书都是精装的,精装的书当然成本要高一点,但只不过是高那么一点点,它的定价却高很多,它的目的是制造一个理由,向那些特别热心、特别渴望读到这本书的读者,收取更高的价格。
等过了一年半载以后,他们再出平装版,那就让那些需求不是那么强烈的读者,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较晚的时间读到这本书。而再晚几个月,这些平装版的新书就会以打折价卖给图书馆之后上架,读者可以免费借阅了。你看,通过三个步骤来服务不同的读者,这也是一种价格歧视的办法。
5). 演唱会
除了根据离舞台远近、观看角度等片区实行差别定价之外,演唱会还经常实行的一种伎俩,就是故意拿出一部分票来按特别低的价格发售,尤其是现场售票的环节。在这部分价格明显低于其它渠道门票的情况下,歌迷就不得不展开价格以外的竞争,比如排长队等候。什么人更愿意排队,更愿意等候呢?是那些时间成本比较低的人。通常是年轻人。这样做的结果,能够把那些更年轻、更热情、更奔放的歌迷吸引到演唱会现场,这样演唱会的现场就会更加火爆。
当然,这种玩法需要很精确的操盘经验,否则很容易搞砸。比如前不久王菲的音乐会,就被经纪公司的饥饿营销策略搞砸了,大大影响了它在歌迷心目中的声誉。
6).保险
同样的险种,老人/年轻人/小孩的保费不同;同样的保费,得过重疾的人/年纪大的人很多病不在理赔范围之内;很多年轻人的保险,超过65岁的老人买不了。在车险方面,差异化价格更加明显:出过车险的和没出过的,来年的保费费率就大不相同。大数据时代的未来车险,将会更加精细化,比如与罚款扣分等形容挂钩。经常违反交规、驾驶习惯不好的人,购买同样的车险,保费就会比别人贵,等等。对保险公司而言,这样的顾客出险概率更高,因此价格贵一点是理所当然的;对于社会和谐来讲,更可能破坏规矩的人,应该受到一定程度的惩罚。从这个角度看,这样有着规范引导作用的的价格歧视就不但不应该被骂,反而应该叫好吧。
7).电商
由于数据统计和分析便利性等先天优势,电商可谓是价格歧视的“重灾区”。网站可以不断采集用户的相应数据并使用算法进行用户画像,进而采取精准广告、精确定价等策略。仍以机票为例,如果A用户几天之内反复浏览了某个行程的机票,或者每年飞机出行的频率很高,并且经常是临时订票而非提前很久订票,网站后台可能就会针对性地做出相应的策略,比如把价格最便宜的经济舱显示无票,诱导你购买价格更高的舱位,甚至高级经济舱、商务舱等等。
类似的,通过出行网站预定酒店、购买奢侈品等等,也都有可能面临类似的情况,比如网站对你显示只剩下商务大床房了,而别的用户则显示仍有经济房,等等。据著名计算机科学家、谷歌腾讯前高管吴军博士透露,目前亚马逊、去哪儿等电商网站都已经在运用大数据和智能算法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实行类似的价格歧视了。也许不久的将来,滴滴打车、阿里和京东等,也都将陆续采用类似的策略。届时,各大公司采用的各种花样和玩法,可能也将会更加地“精彩纷呈”、更加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也许你会问:作为普通消费者,难道我们就毫无办法,只能束手就擒吗?呵呵,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每个人都难以保留多少隐私,更何况跟这些掌握各种数据和运用各种智能算法的大公司玩猫鼠游戏,的确是比较困难的。
当然办法也不是完全没有,只要你的精力足够,肯花时间钻研,还是有一些小的技巧的。比如以访客状态(不登录,甚至更换IP地址)在网站购买机票和订酒店等等,或许看到的价格会公道一些。但缺点就是会有一些其它不便,比如笔者就有过匆忙间未登录就在携程订酒店的经历,一切都很顺利,但事后想起忘记索取发票并回网站查找的时候,就一直找不到记录。后来通过电话咨询客服,经过一连串的身份验证和订单号核对之后,才获得了一个临时账号和密码,得以登录并找到当时的订单记录。时间宝贵的同学们,还是不要折腾了罢。
以经济学理论一句话总结,价格歧视的同义词是交叉补贴,各取所需,这是它的本质。而且,由于掩人耳目的需要,往往是被价格“歧视”得越多,享受的各种隐形福利也就相应地多一些。越是“占便宜”以较低价格买到商品或服务的人,多少也会付出一些额外的代价,比如最便宜的机票往往都是坐在飞机机翼上(要忍受发动机的噪音)或者在最后几排(最晚下飞机),又或者要提前几个月订票且不能退改签,等等。面对无处不在的价格歧视,我们还是坦然面对,泰然处之吧。
延伸阅读:
星巴克的价格歧视是正当商业行为
http://view.163.com/special/reviews/pricediscrimination1022.html?s=other&t=5&w=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