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根本不知道我们遇见的每个人都经历了什么,所以,心存善念 ——SKAM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篇新闻,是关于郎平晒圣诞晚餐的照片的。图下的评论五花八门——这里已经成了一条定律:但凡名人生活,必被人喷。
在看评论前,我还想着:嗯,郎平为中国排球立下汗马功劳,不说她年轻时候的成绩,就说现在,前不久才在里约奥运会上拿下那样傲人的成绩,应该不会被喷的像那些明星闹绯闻一样惨。可当我看到评论时,却觉得网民的用词比看到喷那些明星的用词还要让人寒心。说郎平不爱国的有,说是耻辱的也有,总之怎么刻薄怎么来。
我对郎平去国外当教练并没有感觉。对我来说,这只是她的选择,我无法用我的思维去衡量别人在做这个决定时到底考虑了些什么,因为每个人的经历都是完全不一样的。之前当我知道郎平去美国当教练时,我想的是:这女人真了不起,试想一个外籍女人被多次邀请去别国排球队,这的确是一份殊荣,这就好比在世界上拼下一方土地,而这个人来自中国。不过我这人有个习惯,看事情有时喜欢翻饼似的看,看完这面看那面。于是我就想到,美国人挺傲的,她们会服一个外籍人管吗?就算管,也肯定会大费一番力气吧。她在考虑自己的国籍会带给双方大众,尤其是自己的同胞一个怎样的感受时一定也是多番思量吧。当然,我也想过物质是促成郎平去美国的一个必要条件。可我想说,这有什么不对吗?有实力为何不能得到一个与自己相匹配的回报?是,国家对郎平有知遇之恩,可郎平撒下的汗水是白撒的吗?受过的伤痛是白受的吗?的确,按照中国传统思想,知恩图报当记心头。可郎平恩也报了,退役之后她不是没想过留在国家队,可她也是做母亲的人,她还有一身伤要治,她叫“铁榔头”,可她也是凡胎肉骨。有个成语叫“能者多劳”,可还有个成语叫“过犹不及”。凭什么一个人,要担起一个国家的重担,同时还要承受来自自己人的谩骂?
同时,也有人问:中国真的就比不上国外吗?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要跑到国外生活?看到这个问题时,我在想,我们中国人,是不是进入了一个误区——都往国外跑,就是因为中国比不上国外?我个人的理解则是,一千个人,可以对他们的生活做出一千种选择。当然,这可能是物质条件影响他们的选择,可为什么不能同时是因为喜好,因为习惯呢?任何条件都有可能。换个角度想,我们只看到自己人喜欢往国外跑,为什么没看到外国人也喜欢往中国跑呢?他们甚至十分直接地说出他们爱中国,因为中国千年来传承的语言,文化及美食,他们喜欢中国的姑娘小伙。可我看到我们自己人,一旦跟国外搭上一点关系,似乎都只能用物质、经济来比较自己和别国的差距。这让我感觉,我们中国人是在自卑吗?不可否认,经济发展是硬件,可我们中国,真的穷到只能和别人比物质了吗?虽说我们的硬件也在不断优化,可我们明明还有五千年的历史瑰宝,为世人震撼的名家名作,举世经典的儒墨法道,到头来拿的出手的只有物质了吗?
与此同时,有的网民,一边喷别人出国是瞧不上中国,可一边又说中国的条件确实留不住人。这就好像是在一边抱怨着自己生活不如意,却又不允许别人过得比自己好。我觉得吧,这种人很可悲,因为他比谁都羡慕国外条件好,却又想矫情地维护着他那所谓的爱国情怀。
与此问题相关的,我便联想到了中国的媒体舆论,我觉得无论做事情别总想着比,与其为期刊发行量,为业绩故意夸大甚至改编事实或者揪着一点小事不放,把芝麻放大成西瓜,给读者一个错误的导向,不如踏踏实实写好每一篇稿,还原一个客观的事实,给予一个不带过激情绪的总结,不求能带给每个读者一个完全正确的三观(读文章本就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事),但求自己问心无愧。可能有的人会说,这些情况肯定不止中国有,你咋不说国外呢?对于这种明明发现自己身上有不足,却因为别人都不改,所以觉得自己也没必要改的人,个人觉得这是愚蠢的。别的行业尚不好说,但作为记者,当你和同行比较谁的业界道德低的时候,并为自己感觉比同行业界道德高一点而沾沾自喜时,你已经失去了业界道德。同时我想对那愚蠢的人说:看吧,这明明是一个让你自己变得优秀的一个机会,是你自己放弃了。嗯,好像扯远了,我其实有一个愿望,说出来也不怕让人笑——我希望中国媒体有一天能让国人在以后看到谁谁谁在国外吃什么住什么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喷,而是持着大国该有的风范,潇洒地评论两句:“嚯哟,咱中国人越来越会享受了。”抑或是很淡定地说:“嗯,这是他/她靠自己打拼来的,理所当然应该享受。”如果能联想并反省到自己身上那就更好了。如果一个人这样想,这个人将很幸运,如果一个国家大多数人都能如此客观理性,那,这大概就是国之幸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