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完了《影梅庵忆语》。全文一个“忆”字在心里不休不止。冒辟疆与董小宛相伴九年,讵料董小宛先他而去,辟疆以《忆语》作为哀辞的补充,将那九年之间的事忆即书之。
明末,兵荒马乱,到处是啼痕。他两个的遇见不喜不悲。明末多名妓,而且与前代的风貌大有不同,历史学过的,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阶层变换,不是说贩夫走卒都开始穿丝履吗?娼妓开始走风雅路线,当然,这和主要客户,即士人群体的风气有关,此外,也预示了,娼妓追求自由的想法觉醒。董小宛,就是其中一位,辟疆说她“在风尘中虽有艳名,非其本色。”,她的才情在她与辟疆的相处更体现的淋漓尽致。与辟疆抄书时“永日终夜,相对忘言”,生活里“扃别室,却管弦,洗铅华”以及制香,品茗种种。
说董小宛逝世后,辟疆不哀是假。
尽管如此,说在注意力集中的时候,总会下意识将某些事情,情感,想法放大。写悼亡之作的时候,越写越悲伤,往日种种,一齐涌心塞眼,到卷尾,眼内流血,心内成灰。
很喜欢冒辟疆与董小宛的相逢。
“将归棹,重往冀一见,姬母秀且贤,劳余曰‘君数来矣,予女幸在舍,薄醉未醒。’然稍停,复他出,从兔径扶姬于曲栏,与余晤。面晕浅春,缬眼流视,香姿玉色,神韵天然,烂漫不交一语。”
看到这段时,想起元稹离思的第四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不知道它是元稹写的之前,挺信这句话的(人家妻子不少)。纵然往后有万千繁华,也比不上,前尘旧梦里,一个年少的恋人。
元稹这句出自《孟子·尽心》的“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意思是,眼界开阔了,就知道自己有多渺小。就如《庄子·秋水》里的河伯,见到汪洋大海。丰神俊朗(私心以为)的北海神对他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早不知。”,河伯心里恐怕想得更为复杂。
《无情对面是山河》中说“当造化、奇境和难以想象的机缘在眼前展开之时,不要喧嚷,不要占据,要做的,是安静地注视,是沉默;不要在沉默中爆发,而要在沉默中继续沉默”。每当这样的时刻,众神缄默。
但是,如果要以此来形容人的情感,那人未免太辛苦了,窃以为,元稹不是,辟疆也不是。
悼亡时,沉湎于从前流光,总会觉得十分惋惜。
何况文人多情,这样大悲大恸之语,还是自己说着听好了。冒辟疆最终和董小宛在一起,不也是朋友万般撮合,加上后者的穷追不舍,最后或许才是自己的心意。无依无靠,债务累累,辟疆就是董小宛的救命稻草,那时谈不上喜欢。随后的日子里,日久生情倒更为信服。否则,为何,开始屡屡拜访,后来董小宛立下“妾此身如江水东下,断不复返吴门”之誓时,却百般推脱?从其中陈圆圆的话“余此身脱樊笼,欲择人事之。无出君右。”也可看出,这样的话,对于她们的身份来说,怕是说过千百遍了,无论真情与否。厌薄纷华,寻着一个人,与之相伴过得了余生,大概如此。
相比之下“懒次花丛取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更真实。心灰意冷,再无眷恋,所以觉着往昔岁月长。半生潦倒的元稹,四处流徙的辟疆,风雪秋白发尾,韦氏与董小宛就成了白月光。
“贫贱夫妻百事哀”而已。这才是人世。
第四卷,辟疆以命运,谶语来解释他与董小宛的结缘,就是自我劝慰了。没看《浮生六记》的时候,只听说沈复与芸娘的事,觉得沈复一往情深。然而,看到“余择一雏年者,身材状貌有类余妇芸娘,而足极尖细,名喜儿。”时就笑了。恍然大悟自己是看小说看多了,太理想化,搞不清状况一样,所以啼笑皆非。
唉,以上种种,总的来说,还是喜欢林君复。
名士悦倾城,金风玉露一相逢就是佳话,只是佳话未免也太多了,“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要向君复学习阿。
痴人说梦矣,一笑置之罢了。(个人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