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战爆发,曹操以少胜多,大挫袁绍主力,从而清除了称霸道路上的一个最大的障碍。之后他乘胜追击,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陆续消灭北方地区的军阀,基本统一了中国的北方。
此时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又占据了北方富庶之地,兵强马壮,占尽了天时。他少有大志,心在天下,28岁在黄巾起义时崭露头角,之后参与讨伐董卓的战争,南征北战,战胜李傕、擒杀吕布、踏灭袁术、招降张绣,凭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成为天下豪杰之首。
曹操不是项羽,他的野心在天下,而不是衣锦还乡,此时曹操也的确看到了统一中原的希望。荆州刘表昏庸无能,益州刘璋胸无大志,江东孙权全凭地利,而那个刘皇叔仍在东躲西藏,凭着曹操雄才伟略,兵甲百万,扫平四海似乎不是问题。
公元208年,曹操已经54岁了,已是已入古稀之年的老者,他不能再等了。经过了一系列的准备之后,曹操决定挥师南征,意在踏平南方,率百万雄狮要与孙权“会猎于江东”。大军一出,天下震动,荆州不战而降,江东人人自危,而那个所谓的孙刘联盟看起来是那么的不堪一击。
满腔豪情的曹操从一出发就信心满满,他内心是激动的,看着大军浩浩荡荡,他的心是久久不能平静,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登上了最高峰,天下尽在他的脚下。他忍不住大笑一声:天下豪杰,不过如此!
曹军与孙刘联军在长江赤壁对峙,一夜,明月皎洁,江如素带,曹操大悦,在大江之上置酒与众文臣武将宴饮,不论战事,只求一醉。席间觥筹交错,主下无拘,歌舞翩跹,像是提前举办的庆功宴。
微醺间,曹操抚着自己斑白的胡须,斜躺在酒塌之上,就那么微笑着。34年前,他初入京师洛阳,那时他还是一个愣头青,天不怕地不怕,心中向着正义。他对当时宦官专权极度不满,“十常侍”之一的蹇硕的叔父违法,被他处死,别人为他捏一把汗,他却毫不畏惧。因为这犟脾气,十年之间他的官位都没有大调动。黄巾起义爆发,曹操从军,凭借军功升为校尉。之后董卓专权,他不愿与之同流合污,散尽家财号召天下义兵讨伐董卓。十八路义军各怀鬼胎,让曹操认识到了现实的残酷,之后他开始单干,一步步到了今天的位置。
如果上天给我重来一次的机会, 我不后悔,曹操又饮了一杯酒。辛辣的液体引得他心中燃起一团烈火,他起身,卸甲,高举酒杯对月,款款吟诵: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一边饮着美酒,一边高歌,人生岁月流逝是那么的飞快,就好比清晨的露珠,转瞬就消逝,在我已过往的人生中,遗憾的荒废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酒席间,大家开怀畅饮,慷慨激昂,可是我,忧郁之心在胸膛,可身为大军之主,万不能说丧气话啊。有什么办法?还是喝酒吧,一醉解千愁!
举天下的人才们,我不知道你们是谁,也不知道你们在哪里,可是我在梦中都在想着你们,盼望你们来辅佐我。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浅吟低唱着《子衿》歌。人才们呀,我就像少女思念意中人那般把你们挂在心上,只要你们到来,我一定会以礼相待,我们一定可以融洽地合作,实现彼此的人生价值。
天上的明月,每夜都会升起,我的求才之心,永远不会休止。我担忧是人才不来,或者太少。天下人才众多,一定有怀才未遇的,你们不要再东奔西走了,我曹操一定会让你们人尽其才。我愿意与你们谈心宴饮,诉说情谊,纵论天下。高山不辞土石才形成巍峨的形态,大海不弃溪流才显壮阔,我曹操永远都不会嫌人才多!周公当年礼遇贤才,我曹操愿意效仿,以诚相待,只求你们前来。
《短歌行》是汉代乐府诗歌的一个旧题目,是一个乐曲的名称,是可以演唱的,想曹操创作时也应该是一句一句唱出来的,可惜唱法已经失传。虽然曹操创作《短歌行》带有招揽人才的政治性目地,可是这首诗歌确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巧妙运用了比兴手法,寓理于情,以情感人,并大量运用典故,具有很强的抒情效果。
《天下无贼》里黎叔有句经典名言“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其实不光21世纪,整个历史,任何一位王者成功,都离不开人才的辅佐。曹操志在天下,对人才更是求贤若渴,而军事上的一步步成功让他俨然以天下之主身份自居,对于人才的渴求更是大大的增加。
《短歌行》很直白,就是一曲求贤歌,是一道充满了艺术气息,夹杂着曹操个人浪漫情怀的求贤令。诗歌的形式赋予了它饱满的情感,有着独特的感染作用,而曹操的气度和胸怀也使得这首诗歌大气、浩然而又诚恳真挚。
曹操是个诗人,但他更是一个政治家,是个帝王,他的文风大气磅礴,又苍凉悲壮,他本身就处于一个高于常人的点,他悲百姓陷于战乱,他感慨人生苦短,壮志未酬,他愁天下英雄不能为所用。我们过去看曹操,都觉得他是一个奸雄,是一个王者,而他的诗歌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另外一面,那属于硬汉的柔情,人在高处而心中顿生的寒意,胸怀大志之人心中的孤独。
很多时候我们看曹操都会觉得他是一个矛盾的人,他的诗篇中不忍看百姓受战乱之苦,却又是东汉末年多次战争的发动者;他不惧宦官,忠于汉室,讨伐董卓,可是他又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气量宏大,连骂自己祖宗十八代的陈琳都能忍,却容不下一个杨修……其实这些都是后人多虑了,曹操之所以在东汉末年能够叱咤风云,那是因为他了解那个时代,知道该如何应对那个时代,他是个识时务者,所以他也是个俊杰!
乱世之中,仁义道德根本行不通,只有以暴制暴。有些时候,成大事者不应该拘束小节,牺牲一点在所难免,哪怕是好名声。刘备不弃荆州百姓导致大败,在他看来简直就是愚蠢。在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过程中,曹操清楚地认清了这个世界的真面目,那些所谓的豪杰在他看来只不过是小丑罢了,而在乱世生存,不仅要仁,还要阴,还要狠。他虽挟持天子,但却至死没有篡位,并非他不可以,只是他不想。曹操从来都是一个大气的人,真正的宰相肚里能撑船,真正胸怀宽广的人,不仅能容别人的错误,还要容全天下的误解,朝着自己的目标,奋斗不息。
曹操识人才,重人才,青史之中恐怕难有可堪比者,即使是泼了他一身脏水的《三国演义》也没有抹掉他的这个优点。陈琳骂他是阉人之后,他气得头风病发作,又大笑,觉得此人有才,饶过了;张辽本为吕布旧将,他杀吕布却招降张辽,大胆任用;关羽将才天下闻名,被其所擒,一心劝降,不成,却又忍痛放走。而孙权,不识庞统之才,刘备、诸葛亮也未必起初就看得起庞统。这些人看人永远两重标准,是个人才满脸赔笑,看你不顺眼,便不理不睬。而曹操,哪怕只是对方自称是个人才,他也会爱惜,他宁可养庸人,也不愿意错过一个人才。他手下的“五子良将”,重要的谋士贾诩、郭嘉、程昱、荀攸、荀彧,很多都出身一般,有些都是降将,都在曹操帐下人尽其才,至死效忠,无怨无悔。
再回到公元208年的那个夜晚,曹操慨然而歌,向天下人诉说衷肠,吐露哀伤,他豪气干云,胸怀四方。他是开心的,骄傲的,他以为东汉末年的大动乱就要在自己手里终结,他以为自己就要成为全天下的主宰,他以为他自小的宏愿就可以实现,从今而后,天下太平,百姓安居,天下才人,各尽其能。他的眼前,他的幻想中,是一个理想的祥和的美好的新世界。
只可惜,赤壁的一场大火将他的这一切美好都烧成了灰烬,中原大地的战火一直在蔓延,一切都没有根本的改变。赤壁之战12年后,曹操病逝于洛阳,带着无尽的遗憾。他闭眼前是一脸愁容,他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可他不觉得失败的原因是“时不利兮骓不逝”。他悔的是没有招揽更多的人才,那样他就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他悔的是《短歌行》没有更早地吟诵出,让天下的有才之人都能听见。在他闭上眼的时候,嘴微张似乎还在沉吟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他未称帝,却是个真正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