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晚餐刚刚落座在沙发上准备来一个漂亮的葛优躺,呲--微信里有人@我,打开一瞧,原来是漆医生在毽子协会群里发出邀请七点毽起。自打去年春暖花开的四月开始练习网毽,我们这个35人的毽子群就将这项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
首先我还是为大家来普及一下毽子的历史和功效:毽子又称为毽球,古称抛足戏具。毽子分为毽铊和毽羽两部分,毽铊多用圆形的铅、锡片或者铜钱制成,毽羽多用翎羽。古代的名物考察家认为踢毽子源于蹴鞠,如宋人高承《事物起源》称踢毽子为“蹴鞠之遗事也”。而据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踢毽子起源于我国汉代,盛行于六朝、隋、唐。唐朝的《高僧传》二集卷十九《佛陀禅师传》中记载:有一个叫跋陀的人到洛阳去,在路上遇到了十二岁的惠光,在天街井栏上反踢毽子,连踢了五百次,观众赞叹不已。故踢毽子被人们誉为“生命的蝴蝶”。
毽子的踢法甚多,基本踢法包括—盘踢(脚内侧踢)、磕踢(膝盖踢)、拐踢(脚外侧踢)、蹦踢(脚尖踢)四种。踢毽子时还有十二字法:膝若轴、腰如绵、纵身猿、着地燕。踢毽子主要用我们的下肢做接、落、跳、绕、踢等动作来完成,使人们下肢的关节肌肉、韧带得到很好的锻炼,同时也使腰部得到锻炼。经常参加此项运动不仅可以使下肢肌肉韧带富有弹性,关节灵活,而且可以使心、肺系统得到全面的锻炼。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城乡有踢毽子的风俗,如清代北京人踢毽子多在秋冬之季,以此为“天寒消遣之法”。记得2010年国庆节过后带母亲去北京旅游,在天坛公园里就曾经偶遇一群搞锻炼健身的阿姨叔叔。在高大的香樟树下有两对打板球,一小群人练太极,尤其那四五个踢毽子的最为抢眼,他们一把年纪竟可以将毽子玩得如同黏在自己身上,啡色的毽子从头顶滑落到身后,却被大叔一个小燕飞将毽子用脚掌反踢给对面的人,穿运动服的阿姨用脚尖停住球,往左腿膝盖下穿越给旁边的队友,看得一群游客目瞪口呆。如今回想起来还是佩服不已,听闻在清朝光绪年间,被誉为“踢毽之乡”的承德就有一位老进士,百岁之余还能踢出喜鹊登枝、金龙探爪、狮子滚绣球等一百零八种花式。
说了这么多关于毽子的书面理论知识,还不如来现场看看我们队友的比赛。
今晚场上将要进行的是男女对抗赛,就是每队派遣出三名成员到羽毛球场地进行Pk,其中两人分别站在网前白线区域坚守住前场,一人发球后则守住后场。现在场上进行比赛的是三女对三男,NO,不要认为场上的男生没有风度在欺负女生,那是因为场上的三员女将让人不容小觑哦。
目前场上的比分是9:6,女队落后3分。轮到飞毛腿老龚发球,她是女生里面最擅长拐踢和打对方薄弱点的队员。只见老龚立在后场两白线间举手示意,在毽子落到距离地面5~6公分时出脚击球。好,只见她发出了一个边线直球,它如飞碟般越过对方前排队员后直线下落。说时迟那时快,男队里爆发力最强的万总出马了,功夫达人的万总在使用了佛山无影脚后用一个完美地劈叉,把将要和地面接吻的小白球高高铲起。摆着一字马pose的万总笑眯眯道:你们这群女的就蛮厉害啦,害得我都要脱秋裤哒。接着温文尔雅的苏工不慌不忙的用腿垫了一下球,还给对方一个后场球。不好,老龚的顺拐没有踢出力量,球,飞射弹网马上就要掉了。漆医生赶紧上前接住,很棒,掌握了最佳时机,球被她成功救起。
你来我往中,球传给了前排主攻位置的红,运动健将红虽然不是当下流行的骨感女子,却有着如燕般灵巧的身形。放眼整个毽子协会她是唯一一个全能型选手,极善于打组织打空档,可以说是365º无死角的人。但见她用余光看雷神位置站得有点靠后,瞅准这难得的时机轻轻放个网前球,果然引得雷神快速闪移至网前,蹦踢一脚,却因速度过快人的重心不稳,不但和球来了个擦羽而过,人也来了个小老头盘腿上炕,没接好球心中忿忿不爽的雷神顺势赖在地上不起,此情此景让全场爆笑一片。由于女队的配合协调更好,比分渐渐反超男队,最后完胜对方。(如果在此文当中写得不周到之处,还望各位球友见谅。)
一个小小的,上下飞舞不定的毽子,人们必须脚随眼到,在对方毽子踢出时就要做出判断,它是长球还是短球,是左斜线球右斜线球还是中线球。最重要的是踢毽者要在最有利的一刹那间来控制它,在空中完成各种动作,过早过晚击球都会失败,这就需要我们做到反应快、时间准、动作灵敏协调。因此,踢毽子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反应、灵敏和动作协调的能力。踢网毽则需求多人合踢,不但可以培养人的组织纪律性和互相合作的精神,更能培养克服困难,争取主动,掌握有利时机的本领。
看了我写的这些踢法和心得体会,朋友,今夜七点柘溪俱乐部你有兴致来和我们毽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