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政法来诱导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的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诱导他们,使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解读:道之以政就是用政令来引导百姓,指导百姓。齐之以刑,就是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老百姓的行为。民免而无耻,老百姓能免于犯法,但是没有羞耻之心。以政令引导法律规范,甚至制定很严酷的法律,老百姓要是触犯了法律就要受到严重的惩罚。那样的话百姓一定会非常害怕,也会避免犯法不触犯法律,表面上看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老百姓因此没有羞耻心,只要能免于触犯法律,受到惩罚的,可以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就是缺少道德心和荣誉感,没有是非观和善恶观,想怎么样就是逃避法律的惩罚,钻法律的空子。法律没抓着,那就是对的。这样治国弊端比较大。全民都想着钻法律的空子,社会治理就根本不可能完成任务。容易引起社会秩序的崩塌。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就是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来规范百姓。这样百姓有了羞耻心才能走到正路上来,能自发的达到善的层面。这样的统治,百姓也会比较喜欢。更喜欢接近统治者。为什么儒家强调以德和礼来治国?就是为了用道德感化实现老百姓的自我约束。老百姓都有道德心和羞耻心,老百姓自己约束自己,那么就不去犯法。儒家并不是完全依靠得合理。刑法只是作为最后的手段。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然后再结合着法。刑法是外在的约束,而道德礼法才是内在的约束。如果能够激发百姓的自我约束,才是最为行之有效的管理。就好比教育,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说一味的都用打压或者是强制的方法,那么这个孩子从表面上看,他是比较怕父母的,不敢做一些违反父母约定或者要求的事情。但是有一句话叫物极必反。他一定会在父母看不到的时候,或者得到相应的机会,或者争取相应的机会,做一些平时不能做,而更加出格的事儿。这样反而会惹大麻烦。而且这样的管教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常见。这样管教之后,管的只是表面。孩子会极其叛逆和对父母厌烦,所以有什么事情不愿意跟父母说,不跟父母亲近。久而久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会脱离实际的轨道。并且越走越远只是想当然的管教和教育。并不是从孩子本身发展特点实际的出发。这样的教育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最后当孩子长大之后翅膀硬了。父母对他的爱和一片苦心,最后变成了他心中最痛的伤害。我想这一定不是父母养一个孩子的初衷。所以,以德以理服人,最后如果实在孩子不听的时候,再使用更为严厉的方法。在公司做管理的时候同样的道理。我们要是想做到亲民,一定是以德以礼对待我们的员工。员工才会有归属感,羞耻心。才会激发员工的拼搏和把公司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去做的那份原动力,也就是激发内驱力。这样才是最好的管理。若是完全按照严格的条条框框去管理人的话,那就把人管死了,公司管散了。公司上下也不会有凝聚力。所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适用于国,家,事业的任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