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分工最初也正是产生于互通有无这种倾向,举个例子,一个在狩猎或游牧民族中,某人比其他人可以更迅捷熟练地制造弓箭。他经常用弓箭与其他同伴交换野味。结果发现通过交换获得的,比自己到野地去捕捉的获得的还要多。因此,基于自己利益的考量,制造弓箭变成他的主要职业。
由于确定能拿出自己劳动产出的所有剩余物,也就是超出自己消费的那部分产出,去交换自己所需要他人劳动产出的剩余部分,这就鼓励每个人去从事一种专门的职业,鼓励每个人培养和完善他可能拥有的从事这一职业的才能或天资。
劳动分工源自于互相交换的力量,分工的程度必然总是受限于这一力量的大小,换言之,就是受限于市场的规模。当市场规模很小时,没有人有多少动力全心全意专注一业 因为他缺乏这么一种力量,把他自己劳动所产出的超过其消费部分的所有剩余,拿去交换所需要的其他人劳动产出的剩余的力量。有些行业哪怕是最普通的行业,也只能在大城市中进行,一个搬运工在其他地方就找不到工作,一个村庄对他来说太小了。
水运的好处如此巨大,自然的,技艺和产业的最初改进都应该出现在这种便利打通了整个世界使之成为每一种劳动产出的市场的地方。而这种改进要扩展到各国的内陆总是要晚得多。
在所有国家,由于种种不可抗拒的原因,人们似乎最终都决定选用金属而非其他任何一种商品来完成这种职能。被用于这一目的的金属,最初似乎都是粗糙的条块。在铸币制度建立以前,除非通过繁琐困难的手续,人们总是可能受到最恶劣的欺骗。为防止这种流弊,促进交易,从而鼓励各种产业和商业,在所有改善这一问题方面有了重大进展的国家都必定会在通常用来购买货物的特定金属的一定分量上加盖公章,这就是铸币制度的起源。
而在劳动分工完全确定以后,一个人自己劳动只能供应他全部所需要的一小部分,其他绝大部分都必须从他人的劳动中获得,他是富是贫必须依他所能支配或者够买得起的他人的劳动的数量而定,任何商品的价值对于占有它但不愿自己使用或消费而是用来交换其他产品的人来说,等于该商品能使他购买或支配的劳动的数量。
凡是难以找到,或是要花费许多劳动才能得到东西,价格就昂贵,凡是容易找到,或只花费很少劳动就能得到的东西价格就低廉。
任何一国的货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是否为价值的准确尺度,要看通用的铸币是否准确地符合它的标准,即是否准确的包含它应包含的纯金或纯银的数量。
由于完全符合其标准的度量衡并不多见,于是商人尽可能地来调整自己货物的价格,不是按照这些度量衡应当是怎么样,而是按照,凭自己经验所发现的实际平均应该是怎么样的。由于铸币中出现同样的混乱,货物的价格也同样不是按照铸币中所以应包含的纯金或纯银的数量来调整,而是按照凭经验发现的平均铸币的实际含量来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