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已经过去9%了,你的新年计划开始实施了吗?今天这篇文章是书单,也是读书笔记,如果你的新年计划里有读书这一项,希望这份书单可以成为你的参考之一。
进入正题前,先说说读书方法。过去我喜欢给自己制订年度读书计划:一年要读完100本书。奔着这个目标,我把一本本书从头读到尾,遇到有启发的句子就摘抄下来。但真正学以致用的却很少,这大概就是低水平的勤奋吧。
过去这一年我越来越认识到,读书的成果不应该用“本数”或“页数”去衡量,而是掌握和运用了多少知识点。能从一本书中吸收你想了解的、能解决你所关注的问题的知识点,就够了,没必要记住全书的内容。所以,有没有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并不重要。
好了,下面进入主题,以下书单选自我过去一年读的书,主要分为四类:学习成长类、商务写作类、品牌运营类和其他综合类,包括思维、心理、沟通、演讲等。在分享一本书的时候,我会重点介绍比较有价值的知识点,以及给我带来实际改变的部分,希望能带给你启发和收获。
鉴于篇幅原因,这次只重点分享学习成长类书籍,如果你希望我分享其他书籍干货,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
1.《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作者从选书、购书、读书、记录到检索重读五步,提供了一整套方法。但核心其实是教你如何有效地做读书笔记。我的第一本纸质读书笔记就是从看完这本书开始的。
至今读过的书,你还记得多少?或者你记得书名,但你能回答如下问题吗?
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你最喜欢书的哪一部分?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它的优点又在哪里?
很多人都答不出来吧,我也是。按照作者的建议,去年我开始老老实实地做读书笔记,其中用得最多的是“葱鲔火锅式”摘抄法。摘抄和评论交替进行,在摘抄原文时写下自己的心声、感受和想法。也就是,加深记忆理解,记下原创思考。“O”代表原文,“”代表你的评论。
不过纸质笔记不方便查找和调用,有些笔记我会记在印象笔记中。
2.古典三部曲:《跃迁》、《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拆掉思维里的墙》
《跃迁》是古典去年的新书,所讲的主题是:如何利用规律和趋势,放大个人努力。全书分为五个部分:高手的暗箱-利用社会和科技的底层逻辑实现跨越式成长;高手战略-在高价值区,做正确的事;联机学习-找到知识的源头,提升认知效率;破局思维-升维思考,解决复杂问题;内在修炼-跃迁者的心法。下面分享两点干货:
一、所谓高手战略,就是找到那些更少但更好的事,并持续专注于此。
每个人都是处于一个系统中,不论公司,还是平台。任何一个系统都有头部和尾部、高价值区和低价值区。站位比努力更重要,想要收益更高,加速度更快,就要进入自己能进入的头部——你所在赛道里的高价值并且有优势的领域。
也就是说,对内要持续地抓住重点,用80%的时间去做20%关键的事。对外则努力进入所在的头部区域,专注于做那些高价值、高优势的事。
当你决定是否进入某一领域时,先确定它是否高价值,再确定你是否有优势。因为只要方向正确,资源、技能、优势都是可以积累的。在确定优势时,一定要思考差异化优势。价值越高的领域,竞争越激烈,越要凭借独特的差异化优势才能脱颖而出。
二、联机社交学习才是这个时代最快的学习方式。
学习有三种思路:
自学:自己找答案
联机学习:和同行交流,用答案换答案
跨界联机学习:跨行学习交流,用答案换答案
你是哪一种思路?当你遇到问题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苦思:“这可怎么办?”想一晚上不得
找书、上网:“哪里有答案?”通过网络、书籍来找资料
找人:“谁最有可能知道这个答案?在这之前我要准备些什么?”然后准备沟通,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显然,第二、第三种的结合最为高效,也就是联机社交学习的方法。比终身学习者更有效的,是终身提问者。问题比答案更重要,这个世界不缺少知识,缺少好问题。
《拆掉思维里的墙》融合了心理学、职业规划和人生哲学,剖析了很多我们习以为常,实则限制我们获得更好人生的心智模式(也就是思维模式、思维定式),并给出了打破这些思维模式的方法和观念。
我们过去的体验、经历、受到的教育和社会环境,决定了我们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又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决定了我们看到些什么、感受到些什么,如何思考以及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
人们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其实优秀是一套心智模式。优秀的人总会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在压力之下有完全不同的心态,对事物有全新的看法,对同样的事情有完全不同的结论。
每一个希望自己幸福的人,都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心智模式。因为心智模式是关于思维的思维、关于智慧的智慧。升级心智模式从觉察你的思维模式开始。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中,谈到了人生四个永恒的主题:影响力、爱、自由、智慧。其中有三点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有很大启发。
第一个是"生涯三叶草",完美职业=兴趣+能力+价值(取决于你的价值观)。一个好的职业应该是你喜欢的、能做好的,而且能回报给你想要的回馈的。
转动三叶草,在热爱的领域努力地玩。
第二,你的兴趣从何而来?如何养大一个兴趣?
我们都承认兴趣对职业发展非常重要,但很多人把兴趣和愉悦混为一谈了。有人一生都在寻找“感兴趣”的事情,可一旦遇到困难和不确定,就声称自己“不感兴趣”,然后闪人,寻找下一个“感兴趣”的事情。其实,他要的不是兴趣,而是愉悦。
有人说:我一旦找到自己非常热爱的工作,我就绝不会像现在这样吊儿郎当的,我会全力以赴。
你只有在确定自己有终身热情时才全力投入吗?祝贺你加入“不断换工作”和“永久焦虑”俱乐部。坐在职业发展课堂里的人,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人。事实上,只有当你全力投入的时候,你才会从工作中获得快乐,你的吊儿郎当才是热爱的最大障碍。
兴趣不是那件让你舒舒服服就成功拿到结果的事,兴趣是那件让你白天痛苦地想、晚上睡不好、早上五点爬起来,一边苦笑着骂娘一边咧着嘴干完的事情。
在我们的一生中,会对很多事情感兴趣。到底哪一个能够真正养大,成为强大而持久的兴趣?符合你志向和价值观结合的那个!
第三,“生涯四度”即人生的四种方向:高度、深度、宽度和温度。
高度:通过社会地位、财富收入、名声与权力大小 影响力与权力大小判断。终极价值是影响力与权力。
深度:通过行业内的专业奖项评定(在某一个专一的技术领域投入巨大努力)。终极价值是卓越与智慧。
宽度:体验生命中更多的角色,各种角色都发展完整、成熟、平衡。终极价值是爱与和谐。
温度:你希望以怎样的激情与热度投入生活,是否时常有“那就是我”的自我感?终极价值是自由。
生涯32度,人生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平均8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每一项都同时提升,但是一旦过了某个界限(比如8分),我们就会遇到精力的极限。想要在某个维度提高一份,就必须在另一个维度降低一分。
如果你要些什么,你就必须放弃些什么。如果你要得特别多,你就需要放弃特别多。这就是人生。
对于完美人生和完美人设,我们不要太执着。在你希望获得高分的维度上努力,就是完美人生。
3.采铜的《精进》
这本书的副标题叫做“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这大概是很多人的理想和目标吧。书中从“如何对待时间”“如何做出最好的选择”、“如何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即可行动”、“修炼思维”、“优化努力方式”等7个方面告诉你怎样做。下面分享两点实用方法。
第一,我们都知道要合理利用时间,可如何做到合理呢?
选择去做正确的事,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但如何评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呢?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评估:一是这件事在当下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姑且称之为“收益值”;二是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称之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影响会持续较久。
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大多数事情都可以从这两个角度来衡量,由此便可得到由这两个角度组合成的四类事件: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如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大牛进行一场高质量的谈话。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如买一件当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机游戏,以“扶墙进、扶墙出”的方式吃一顿自助餐。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如练一小时书法,读懂哲学著作的一个章节;多重复一组技能练习。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如挑起或参与一次网络掐架,漫无目的地刷朋友圈等。
细思极恐,我们平时最喜欢做的、做得最多的,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其次是“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另外两类长半衰期事件,我们要么做得很少,要么做得极不情愿,要么不具备做的条件。
这让我们很容易陷入一个短半衰期的沙坑中,总是在重复地抓起沙子,却什么也没抓住。而长半衰期的事件就不一样,它的效益可以累积和叠加。所以尽量少做短半衰期事件,多做长半衰期事件,比如:积累可信的知识,训练实践技能,构建新的思维模式,提升审美品位,反思和总结个人经历,保持和促进健康,建立和维持相互信任的关系,寻找和获取稀缺性资源,多读经典(所谓经典就是具有超长半衰期的作品)。
第二,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
所谓选择,就是要权衡好本末轻重,清楚自己人生中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为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就会发现更多更好的选择,做出更加完美的决定。
当我们陷入某个人生困局时,困住我们的不仅有外界的客观现实,还有我们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这些东西会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含假设”,比如“爱好与职业要统一”,“专业决定职业选择”,“大城市才能找到好工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等,从而限制了思考的角度和范围,让我们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我们应该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识别其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可能选项”并进行尝试。
如果有太多的可选项,应该把选择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对可选项进行评估,这种“维度分析法”在进行职业选择时非常适用。但在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性特别强的选择时,最好的方法是聆听内心的选择。
4.成甲的《好好学习》
和书名一样,这是一本讲学习方法的书,核心只有一点:学习和掌握临界知识,也就是底层规律、底层知识。
一切的学习和努力无非三个目标:一是解释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没有哪个人的学习会超过这个范畴,而评价学习是否有效的标准就是:学习之后,你的行为或认知是否发生了改变,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得到了改变。按这个标准,我们很多人的学习都是无效的。
什么是知识?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学?成甲认为,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否则只是信息。
那些极少数的能够启动人们去做、去行动的知识,才能带来威力和改变。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的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比如牛顿第二定律这样能够更广泛、更普遍地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
掌握临界知识,认清楚问题表象背后的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提升认知效率,就能开启学习的“少即是多”“四两拨千斤”模式。
一个人想要提升自己,执行能力、专业能力和结构能力都应该学。但是,大多数人投入80%的时间学习执行能力,投入20%的时间不完全地学习专业能力,而几乎没有投入时间提升结构能力。然而20%的知识决定80%的结果,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结构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学习上。
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
第一,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升级读书方法——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
我们记住新知识更好的办法是和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读书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你有没有通过读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发现临界知识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第二,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两个心态:绿灯思维和以慢为快。
绿灯思维是指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不要找理由反驳,而是“哇,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只有听不同思想的碰撞,听到不同的声音,拓展你的思维,打破你的遮蔽,才是有效的学习。
以慢为快,就是“结硬寨,打呆仗”,把80%的时间花在20%的重要问题上,越是快速提升的能力,反而越需要下慢功夫。
总结起来,掌握临界知识,首先要在学习新知识时有绿灯思维,而在具体学习时,又要有以慢为快的心态,把慢功夫用在真问题上,比如学习掌握临界知识。
常见的核心临界知识:复利效应、概率论、黄金思维圈、系统思考、二八法则、冗余备份等。这也是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多次提及的底层知识。这里就不展开讲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学习。
5.普世智慧《穷查理宝典》
想必很多人都听过这本经典书籍:一本讲普世智慧的“宝典”。书中完整地收录了查理.芒格的个人传记、投资哲学,以及过去几十年的公开演讲和媒体采访,所以是本大部头的书,加上很多演讲的年代和背景离我们较远,读起来也不太容易。
查理.芒格是谁呢?他是巴菲特的合伙人,今年已经93岁,是现存的人们觉得一提到一位智慧的老人家,首先就会想到的人。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多,这里主要分享三点和年轻人成长有关的。
第一,查理.芒格给年轻人的建议:
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样东西,最可靠的方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别为你不尊敬和钦佩的人工作。只跟你喜欢的人同事。
每天争取变得比昨天聪明一点点。认真地、出色地完成你的任务,每天往前挪一点。到最后——如果你足够长寿的话——像大多数人那样,你将会得到你应得的东西。
人生在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难题,有3点有助于应付这些困难:期望别太高;拥有幽默感;让自己置身于朋友和家人的爱中。
获得智慧是一种道德责任,为此你必须坚持终身学习。因为光靠已有的知识,你在生活中走不了多远。
第二,1986年查理.芒格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开出了保证自己过上痛苦生活的四味药:
要反复无常,不要虔诚地做你正在做的事。只要养成这个习惯,你就能够绰绰有余地抵消你们所有优点共同产生的效应,不管那种效应有多么巨大。(不要反复无常,要懂得坚持)
尽可能从你们自身的经验获得知识,尽量别从其他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中广泛地吸取教训,不管他们是今人还是古人。(多从别人和历史人物中吸取经验)
当你在人生的战场上遭遇第一、第二或第三次严重的失败时,就请意志消沉,从此一蹶不振吧。(无论遭遇多少次失败,都应该振作起来)
请忽略这句话:“要是知道我会死在哪里就好啦,那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
第三,掌握多元思维模型。
研究人性的心理学表明,如果你只能使用一两种思维模型,将会扭曲现实,直到它符合或至少你认为它符合你的思维模型为止。就像那句谚语说的“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什么都像是钉子。”
为了避免这种局限性,你必须涉猎各个不同的学科,拥有横跨多个学科的知识模型,也就是多元思维模型。查理.芒格掌握了100中思维模型(各个学科中最普遍最经典的几个即可),包括数学、会计学、工程思维、统计学、微观经济学、心理学、生物学等众多学科。
如果你只能掌握其中一个学科,查理会建议你掌握心理学,这在生活工作中常常遇到,书中他专门讲解了25个误判心理。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举两个例子:
禀赋效应:人们作出决定之后,就会觉得自己的决定很好,甚至比没作出这种决定之前所认为的还要好。
避免不一致倾向:为了节省运算空间,人们倾向于积累大量僵化的结论和态度,而且并不经常检查,更不会去改变,即便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它们是错误的。
6.《认知突围》
本书对6个关乎一生的重要命题(认识自己、认识知识、认识金钱、认识时间、认识关系、认识人生)做了深刻解读,有的完全颠覆认知,有的见解独到辛辣。
认知有很多面,认知不同,看到的就不同。《认知突围》中对我们习以为常的命题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能够带给我们新角度、新启发。下面分享3条颇有启发的认知。
第一,一个人的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在于认知能力不足,看不到某事能带来的巨大利益,因为难以产生足够的动力。
书中提到“懂得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很多人说“道理我都懂,就是懒”,道理是不是真的懂了?凡引发不了践行的道理,要么是并不真正认同,要么是没有真懂。没有真正认识到一个道理的好处,看不到长远的利益,自然没有足够的动力行动,这其实是认知水平不够。懒惰是这样,放纵和自制力不足也是同样的道理。
第二,时间管理,其实是管理你的注意力,注意力在哪里,成长就在哪里。
所谓时间管理,不是管理时间(时间就在那里,不会受任何人的影响),而是根据时间刻度来管理自己。而注意力是我们管理自己的关键,我们将注意力用在哪里,就等同于把时间用在哪里。而时间用在哪里,决定了你是谁。
所以少操别人的闲心,不要随意挥霍自己的注意力,比如把大块的注意力放到碎片化的事情上,过多关注与自己毫无关联的信息。越是有能力的人,就越是专注在自己身上。
第三,努力,不足以让你过上好日子,尽管努力很重要。
人人都想努力,但努力也分有效和无效的。正确的努力姿势有三大特点:首先,努力是一件目的性的事,搞清楚你的努力是为了什么很重要。像牛一样埋头犁地不叫“努力”,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其次,努力是一件内生性的事。努力的动力是内生的,而非“外求”,真正努力的人很少对外宣称自己有多努力。第三,努力是一件讲效率的事。你要将有效努力统统用在刀口上。
努力这件事对人生重要吗?当然重要。但如果想只靠努力就过上好日子,容易吗?非常不容易,不仅需要习得努力的正确方式,还得有一些运气。
今天就分享到这,如果你能看到这里,实在是很了不起!欢迎你在评论区推荐好书给我。最后借《好好学习》里的一句话送给大家:重要的不是你知道多少,而是你能采取行动改变多少。
End.文/厦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