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匠人第9篇原创文章)
近日,施一公教授又上了头条,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西湖大学建设。
在公众眼中,这位中科院院士、世界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是中国教育的改革者、颠覆者。
施一公放弃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职务,放弃美国国籍,毅然决定回归祖国,回归母校清华,专心投入中国生物科学技术研究。
施一公19岁保送入清华大学生物系,28岁获得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
1998年—2008年,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2008年,施一公辞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工作,全职回到国内。
2009—2016年期间担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15年起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在施一公的带领下,清华生科院有了长足进步,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脱离体制,专心打造中国大学的“哈佛、耶鲁”
施一公对大学教育的关注,或许与他的爷爷施平一脉相承。曾任中国农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党委书记的爷爷称,现在的大学改革是小打小闹。也坚定了施一公要做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者和颠覆者。
此次请辞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既是对母校的不负责任,也不利于他为西湖大学的教职团队做出榜样。
施一公表示,这是为了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正在筹建中的西湖大学,“脚踏两只船”也不符合他一贯的做事风格。
西湖大学发源于西湖高等研究院,由施一公、饶毅、潘建伟、钱颖一等10人于2015年发起,施一公担任院长。2017年3月,西湖高研院完成第一批博士生的招生工作,8月,浙江省政府正式批复成立西湖大学。
2017年12月7日,施一公在《浙商》年会上的发言称,西湖大学将于2018年正式成立,定位为:“小而精、高起点和研究型的有限学科:聚焦科学技术”。
施一公想到2019年年底,西湖大学师资规模将超过拥有2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洛克菲勒大学,教师科研水平很可能成为中国之最。
5年后,教师科研水平比肩东京大学、清华、北大等知名学府,成为亚洲一流;15年后,在各项指标上和加州理工大学媲美,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好的大学之一。
两年前,方舟子进一步质疑“施一公如果真的对西湖大学如此有信心,信誓旦旦过五年就赶上清华,怎么还脚踏两只船,还对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恋恋不舍?”。
如今,施一公辞去清华副校长,摆脱体制,专心科研;追寻他与西湖大学的“诗与远方”。希望可以实现他曾回国的初衷:“我回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育人,教育一批人,育人在育心,做科研是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希望自己可以培养出一批胸怀大志而又脚踏实地的人才。”
对于施一公而言,离开体制是正常的人才流动。体制内未必是大展手脚、施展抱负的最好平台。美国的一流大学如哈佛、耶鲁与普林斯顿等都是私立大学,从中国目前新时代的改革大潮和长远发展趋势来看,中国本土也应该生长出优质、顶尖、垂直学科领域的私立大学。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鼓励科学家创业
人不可能一边做大学教授,一边做公司的管理人员,一边还要管金融。从领导到学校,从中央到地方,在鼓励科技人员创办企业,这是不对的。
施一公认为中国的大学教育是存在问题的,比如他所在的清华大学,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接受“就业引导教育”。堂堂清华,都要引导学生去就业,都让学生脑子里时时刻刻有一根弦叫就业,他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研究型大学从来不以就业为导向,从来不该在大学里谈就业。就业只是一个出口,大学办好了自然会就业,怎么能以就业为目的来办大学。
就业是一个经济问题,中国经济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提供多少就业,跟大学没有直接关系。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培养国家栋梁和国家领袖的地方。
施一公称,清华70%至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去了经济管理学院。连他最好的学生、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他,未来想去金融公司工作。
不是说金融不能创新,但当这个国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的时候,施一公认为这个国家出了大问题。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呢?是鼓励科学家创办企业。施一公在人大会议上谈到,术业有专攻,科学家懂一点基础研究,懂一点教育,就去做经营管理,办公司、当总裁,这是把知识分子的才华和智慧用到了错误的地方。
教书育人,做科研是最浪漫的事情
在八十年代的中国,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在冲击那个时代,所以施一公有了从政的想法,经过两年之后最终没有往前走。
施一公提前一年毕业,就迫不及待走上社会。第一份工作也难以想象,是去香港经商,合同都签了,签了以后还没有得到履行合同就又失效了,还没有就业就失业了。
施一公想了一晚上,在清华大学学生宿舍七号楼的三楼,决定出国留学,出去看看。刚去美国的时候,也很迷茫,曾经想转行,想转计算机、转经管,他觉得一定要好好抚养母亲,要挣钱,想了很多。
但没有想到,一旦进了实验室以后发现在科学研究这个殿堂里面是如此之神妙,出乎他的想象。1995年从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物理系拿到博士学位。
尽管觉得已经基本上板上钉钉会去做学问了,施一公总希望自己不留遗憾。就去面试了几家公司,拿到了一个保险公司中国首席代表的位置。
当时几位面试官有一位跟施一公讲,中国的保险法刚刚放开,可以选择加盟他们,进军中国市场,转眼间就可以获得六位数字的收入,做中国市场的开拓者。
其实施一公去面试的主要目的是说服自己做学问,做科学是最浪漫的事情,最梦寐以求的事情。当你跟着自己的兴趣,真正凭自己的兴趣走一条路的时候,要坚定地走下去,不要被周围的人、事物轻易打动。
对于施一公我而言,从事科学研究这条路,从来都觉得是一条正路,从来不会为周围的东西所打动、所打断。能够好好地走自己的路,不要轻易地被周围的价值观所牵引,尤其是不要轻易地被以金钱论英雄的价值观所牵引。
匠人心语:
施一公在《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的演讲上谈到世界可能根本就不存在。也许这就是施一公教授追求的生命本质和世界本质。在一生钻研生物的世界里,形成了以生物的角度看待世界。
如今,辞去清华副校长职务,摆脱体制,留更多的时间去钻研生物世界。把西湖大学打造成他心中的大学样子;希望哪里拥有施一公教授的“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