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的《围城》,自小就知道被誉为文学经典。
过去的时光匆匆,有大把的时间可以阅读学习,却生生的将之流逝了。
小时侯总觉得《围城》里描述的多是婚姻的不幸与凌乱。
就连那句被人口耳相传的名言:“婚姻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似乎都带着一种悲观的无奈。
于是过去年月中,总以这句话去回搪那些跑来逼婚的七姑八姨。
但是真正读了《围城》似乎别有一番感受。
如书上所言,婚姻与工作都是围城,这两种社会责任,在去行动的时候,都带着一种严肃的使命感。
对那未知的“城”或是那金漆的“笼”,都有一种飞蛾扑火的原始冲动。
里面的人物,也都带着符号特色,那个年代如此,如今更是典型。
及时行乐的鲍小姐,是带着“鲍鱼之肆”的腥臭,彰显的个人性格;
乖张纵逸的苏文纨,是大家闺秀的优越和文采眼界的开阔混合出的骄纵;
伶俐可爱的唐晓芙,是注定昙花一现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梦中情人;
再如孙柔嘉,心思缜密,城府颇深,费尽心力的挟着意中人奔向了生活的琐碎,婚姻的围城。
然而镜花水月,终抵不过是良辰一梦。
看《围城》,我们可以看到几十年前的门第理念,看到阳奉阴违的职场关系,然而我觉得对我感触更深的是方鸿渐。
正如《围城》的附录,杨绛先生写了一段文字。解释了故事中人物塑造的由来。
杨绛先生提到,方鸿渐的成型取决于两个亲戚:一个志大才疏,常满腹牢骚;一个狂妄自大,爱自吹自擂。
俩个性格的糅合,造就了书中的方鸿渐。
的确,他的确志大才疏,作为一个留洋海归,虽然辗转几个系去学习,但却背着造假的博士学位,“荣誉”归国。
在前丈人的公司做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工作,却满是儿女私情,无心上进。
在感情上懦弱虚伪,左右逢源,但真的覆水难收之时,又招架不了。
后来又跟赵辛楣不打不相识的成为莫逆之交,依附于辛楣的举荐搭桥,接二连三的找到糊口工作,虽心有戚戚,却又安于现状。
总之就是真本事没有,大道理太多。
读完《围城》反思自己,这里面的方鸿渐,何尝不是生活中的我呢?
从高考的炼狱里爬出,迈进了新的大学天堂,学习知识,了解信息,见的多了,眼界更加开阔了。
但是舒适的大学生活,像个伊甸园一样,灌输了满满的甜蜜,让人不再思考上进与进取,而是一味成谜,整天浸泡在纸醉金迷的安逸之中。
大学毕业之后,却成了满肚牢骚的米虫。
靠着年轻,靠着关系,混个职位,却不思上进,整天狂妄自大,自命不凡,仿若天之龙子。
哎,真的写不下去了,因为实在惭愧。
自己何尝不是一个方鸿渐,自己周边的人海里何尝不都是方鸿渐的影分身。
越努力越幸运,越骄傲越悲剧。
因为自己的志大才疏,错失了很多机会;
因为自己的满腹牢骚,丢掉了很多能量;
因为自己的刚愎自用,磨灭了很多能力;
因为自己的不思进取,浪费了很多时间;
现在的我俨然是一幅只拥有臭皮囊的米虫,将自己一腔怒气发泄给家人、爱人;却又无力改变,或者说又心改变。真是懦弱,痛之恨之。
书中的鸿渐,并非没有追求,也并非不知自己的喜爱,但是因为时运的不济;工作的不顺;让自己变的急躁而慌张。
一步步自知却又配合的走进了孙柔嘉早已设好的剧慕之中,等待着柔嘉可以给予他救赎。
携着未知兴奋的憧憬与向往,一头扎进蜜罐甜晕中,却不知道承然已失去自由,画地为牢,待时间流逝,想如蚕蜕冲破束缚,却发现已经被锁在自己搭建的琐碎与嘈杂中,上演着悲鸣难抑的困兽之斗。
如今的我如若方鸿渐,但读完此书,立志不做方鸿渐。
前路漫漫,虽心有戚戚,但唯有脚踏实地,才能重拾收获。
生活的坎坷太多,但是婚姻和工作都不是救赎之所,而是圈禁迷途困兽的牢房;唯有虚怀若谷,真心喜爱,婚姻和工作,才能成为人之堡垒。
自己精心雕琢出堡垒,才配拥有坚固与绝美的双重属性,坚不可摧,又金碧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