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 对应于Activity,负责View的绘制以及与用户交互
*Model 依然是业务逻辑和实体模型
*Presenter 负责完成View于Model间的交互
View与Model并不直接交互,所有的交互放在Presenter中
*我们的presenter完成二者的交互,那么肯定需要二者的实现类。
大致就是从View中获取需要的参数,交给Model去执行业务方法,执行的过程中需要的反馈,以及结果,再让View进行做对应的显示
在这种模式下,整个框架内部模块之间的逻辑操作均由Presenter控制,View仅仅是整个操作的汇报者和结果接收者,Model根据Presenter的单向调用返回数据。并且MVP模式使得View与Model的耦合性更低,降低了Presenter对View的依赖,实现了关注点分离的初衷,方便开发人员的编码和测试工作。
具体到Android App中,我一般将App根据程序的结构进行纵向划分,对应MVP分别为模型层,UI层和逻辑层。UI层一般包括Activity,Fragment,Adapter等直接和UI相关的类,UI层的Activity在启动之后实例化相应的Presenter,App的控制权后移,由UI转移到Presenter,两者之间的通信通过BroadCast、Handler或者接口完成,只传递事件和结果。举个简单的例子,UI层通知逻辑层(Presenter)用户点击了一个Button,逻辑层(Presenter)自己决定应该用什么行为进行响应,该找哪个模型(Model)去做这件事,最后逻辑层(Presenter)将完成的结果更新到UI层。
从零开始开发一款Android app,前期需要哪些规划工作避免代码臃肿混乱?
在开发GUI应用程序的时候,会把管理用户界面的层次称为View,应用程序的数据为Model
在MVP模式里通常包含4个要素:
(1) View :负责绘制UI元素、与用户进行交互(在Android中体现为Activity);
(2) View interface :需要View实现的接口,View通过View interface与Presenter进行交互,降低耦合,方便进行单元测试;
(3) Model :负责存储、检索、操纵数据(有时也实现一个Model interface用来降低耦合);
(4) Presenter :作为View与Model交互的中间纽带,处理与用户交互的负责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