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就收到语文老师的微信截图,昨天默写生词,大宸同学又成功错了5个。收到微信我很汗颜,一直搞不清楚为什么反复默写的字会反复错,并且错得花样百出。难道他的记忆力和鱼一样,不超过7秒?前一天写得好好的字,第二天感觉已经完全还给了课本,对此,我一直很苦恼。难道是我们的方法有误?面对错别字,我唯一想到的方法就是反复写,但是效果似乎不好,治标不治本。
这让我又想到了数学,外面很多培训机构的思维数学都有套路,一节课下来,掌握套路题目自然不在话下,但问题就是过段时间套路不记得了,题目自然又不会做了,如此反复。这里的问题也在于只掌握了术,并不了解道,依然是治标不治本。
中国古代有个段子:有人中了一箭,请外科大夫治疗,大夫看了看,把外面的箭杆锯了下来,就要收钱。病人就不干了:箭头还在身体里呢。大夫回答:在你身体里,那是内科的事,你去找一个内科大夫。你瞧,这就是解决问题不彻底,治标不治本。看似解决了当前问题,实则是掩盖了事实。
这里有个关键问题在于:思考。我们很多时候停止了思考,而成为信息的传播载体。我们更倾向于拿来主义,因为这样更省力,看起来更经济。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是这个意思吧。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扮演着救火队员的角色,遇到问题就去处理,直至精疲力竭,还暗暗告诉自己已经尽力了。殊不知,更好的方式可以轻松解决,还记得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么?这就是思考的结果。思考可以探究事物的本源。所以我在想,除了一遍遍抄写汉字,是不是可以在阅读的时候通过联想、拆字、语境来加深对汉字的理解,从而提升正确率呢?
直到我了解一本书,叫《脑与阅读》。阅读是人类进化出来的高级能力,我们要把进入眼睛的视觉信号,也就是文字,转化为大脑可以理解的信息,眼睛接收到的信号不是一个个字,而是一个个画面,通过大脑皮层的图形处理系统来进行翻译。所以很多公司的名字都是水果和动物,比如苹果、天猫、蚂蚁金服、网易考拉等等,因为这些熟悉的概念会减低编码难度,深入人心。科学家发现,一个字进入大脑,0.3秒以后,大脑的各个区域都被调动起来。比如“甲”出现,对文字编码的大脑精灵会说这是我,可能旁边一个负责“由”的精灵说这是我。怎么办?这时候会跳出来负责读音的精灵来澄清正确答案。再比如你看到“咬”字,除了负责形状和读音的,还有负责牙齿感觉的,负责疼痛的,这样对这个字的编码就很准确了。
所以,思考下来,就要探索一下治标又治本的方法了。根据《脑与阅读》的说法,为了更准确识别一个字,要调动语音、形状、感知、记忆联想都由脑精灵来共同完成,而不仅仅像描红一样一遍遍抄写。所以,我想之后要试一下面对一个字或者词,把读字、拆字、组词、造句、做动作、联想等一系列行为组合起来,或许能起到一些作用吧。至于效果,让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