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连箭靶子都找不到在哪,你每天拉弓有什么用。”
电影里面有很多经典的句子,我记得最牢的却是这句。看似简单,却是影响孩子一生的金句。
家庭教育,在电影里面是一条贯穿的主线。同样的一个孩子,接受到来自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呈现出来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航天员马飞在媒体记者面前,望着空荡荡的家属席,回想起1990年时候的自己。
一个中年男子,拿着一个用足球改装的地球仪在转来转去,那是马飞的爸爸马皓文。
马皓文是一个年轻的桥梁设计师,他设计的东沛大桥刚刚施工完毕。大桥的建成,是一种突破,这种突破让马皓文成为一名远近闻名的大人物,也当选为火炬的接力选手。
那是他最巅峰的时刻,他想和儿子马飞分享自己的荣耀。在媒体的采访过程中,他拿着地球仪递给儿子,那是给孩子的生日礼物。这对当时正在受罚的孩子,无疑是救命的稻草。
被爸爸抱着跑,拿着心爱的地球仪,在马飞的心里,他享受到了荣誉带来的快感。而故事在这里,才真正的开始。
马皓文在自己设计的大桥面前,正准备意气风发地给孩子介绍自己的作品时,意外发生了。
东沛大桥,塌了。
这一塌,让马皓文在监狱里生活了7年。这一塌,让马飞从一个胆怯的小学生变成了一个逃课有名的初中生。
马飞一直认为是父亲欺骗了他,说好要回来看他的,父亲却食言了。而事实是,马飞的母亲没有按照和父亲的约定,三个月一次带马飞去看望他。
母亲不想让儿子成为马皓文那样的人,所以她选择了离婚,选择了另嫁,选择了给马飞当寄宿学生。
也许,母亲自己没有意识到,正是因为她的这些自以为“为孩子好”的安排,让马飞开始厌恶学习,叛逆反抗……一系列的青春期特征,并没有让母亲改变教育的方式。
七年后,当学校准备开除马飞学籍的时候,父亲马皓文回来了。他,满脸沧桑地走在儿子的面前。儿子马飞没有想到,自己和父亲再次相见的地方,竟然是学校的大操场。
马皓文相信自己的孩子,他相信儿子可以通过努力改变,于是就和学校的教导处主任打了赌,赌注就是马飞的学校去留问题。条件是:马飞考上年级10名以内。
这对于当时的马飞,难如登天。可是父亲马皓文并不是这么想,他总是鼓励孩子:一直想,一直想,我们就能干出世界上所有的事情。
他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孩子想买电脑就给他买;孩子想看航空展,就想办法带他去。空间和时间,都让孩子自己做主,在潜移默化中,也把自己的一些教育理念灌输给了孩子。
影片中最大的看点,应该是马飞在洪水爆发时,自己学会拯救自己的那一刻。
马皓文和儿子在回家的途中走失,那天雨下得特别大,据说是五百年来最大的水灾。父亲在慌乱中,找不到自己的儿子,哭得撕心裂肺。儿子在风雨里,找不到父亲,害怕,恐惧,惊慌失措。
那次的洪水,改变了儿子马飞的整个人生观。
父亲马皓文在民警都劝他放弃的时候,没有放弃任何一丝拯救儿子的机会。他在询问到儿子就在前面水流湍急的路段时,拿出了喇叭大声呼喊。
他告诉孩子,要看看周围任何一件尽可能解救自己的事物。马飞听到了父亲的呼喊,他尝试着用父亲的方式,努力去寻找可以自救的办法。绝境中靠自己,不要认输,就一定有办法。
马飞,第一次创造了自己的奇迹,他的勇敢,让他在那次的洪水中存活了下来。
父亲带着他,赶回学校,参加中考。他们在游戏中,并没有放弃补习。劳逸结合的补习方式,让马飞在考试发挥出色,成绩突飞猛进。
马飞有信心可以考进前10名,因为他要爸爸一样,永远不认输!
成绩发布的那一天,马飞失望了,因为他的名次,没有进入前10名。班主任高老师发现了成绩的异常,她去教导处主任办公室寻找答案,真相被揭开了。
马飞的语文考卷有问题,教导处主任给马飞的作文分数是:零。父亲马皓文又怎么会放弃机会为儿子争取分数呢?
不要认输,就一定可以。
马皓文做到了,当他争取到机会,让马飞在众多老师面前,读出作文的时候,很多老师给出了高分。22分的平均分,让马飞进入了年级前十名。
在马皓文的辅导下,马飞留在了学校。父亲教会孩子的学习方法,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更多的是生活里。
长大后的马飞,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当上了航天员。他也是在极度危险的情况下,想起了父亲教会他的那句话:一直想,一直想,就会有办法。马飞再次创造了奇迹。他成功解救了队友,也解救了自己。
这种骨子里的教育影响,可以让孩子受益终生。
影片里也有教育失败的案例,那就是教导处主任对他儿子的严苛要求。孩子之前一直很优秀,后面有一次考了58分,教导处主任就把孩子拒之门外。
那个孩子自己走不出失败的阴影,选择了轻生。虽然被救活了,但是却成为了疯子。孩子的教育,也是父母的教育。孩子的成败与否,和父母的关爱是息息相关的。
特别喜欢电影里面的背景音乐,那些都是经典的老歌。山清水秀的风景,配上传唱许久的歌曲,让人心旷神怡。
作为家长,也许,你在别人眼里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在自己孩子的心里,你永远是最重要的。用对的方法,教育孩子,让孩子真正看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我觉得,这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