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一号,是阳光明媚的一天,这是一个周六,有很多小朋友都在开心的过着属于他们的节日。曾经,我们也有过这样的日子,但是如今我们长大了,我们早已经脱离了当初的那种天真与单纯,现在的我们有了自己的人生观,自己的价值判断。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一些东西,但是获得了更多。
5点多起床洗漱,然后迎着晨曦到校门口,看着一群群可爱的同学和给我们上过课的老师们,心里有几分雀跃,有几分期待。随着车子发动,我们带着一颗满怀希望的心出发了,车子走了大概3个小时,我们到了嵩县的二程故里,许久不曾到过这样宁静的乡村,这次来,别有一番亲切。
看着那古朴的木门,我们能感受到先师们的伟大和厚重,走进大门,可以看到院子里的一切,院子里有石榴树,还有些很常见的花草,简单的几间古屋子,有的上面已经挂满了灰尘,门上落了锁,也许是许久都不曾开过了。院子里有几株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树,被保护了起来,它们静静地站着,诉说着历史的古老。也许我们感触最多的便是院子里的诸多石碑,这些石碑大都是程氏的后人们立的,上面刻着他们的世系,这些石碑深刻的体现着我们中国的传统,对祖宗的敬重和崇拜。儒家向来重视礼法,二程作为儒家学说的传承者,在他们的故里看到这些碑刻着实让人欣慰。
小小的院落很快就被参观完了,接着郑永福老师就为我们做了报告,首先他讲了二程与河南理学学统。宋代之后形成的理学,主要有四个大的学派,即所谓的濂、洛、关、闽(濂指周敦颐。因其原居道州营道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为宋代理学之祖,程颐、程颢的老师。 洛指程颐、程颢兄弟,因其家居洛阳,世称其学为洛学,关指张载,张家居关中,世称横渠先生,张载之学称关学。闽指朱熹,朱熹曾讲学于福建考亭,故称闽学,又称“考亭派“。),其中洛就是指程颐、程颢兄弟,因其家居洛阳,故其学说称为洛学,其他如邵雍等大家也都是河南人,南宋经济文化重心南移,但河南终是理学中心,其地位没有动摇。元代许衡,儒学君子,位居相位,他也是河南人。再后来每个朝代,河南都有理学大师,河南的理学传统一直都不曾动摇。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理学的熏陶下,河南这块地方始终保持着它的特色,传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后来郑老师又为我们讲述了胡门问学记,讲述了他在求学过程中的一些经历以及和恩师胡思庸之间的一些故事,这些故事生动感人,也深刻的体现了胡思庸先生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以及对待学术的严谨态度。这些讲义郑老师都细心的整理好并且印刷成小册子,在参观之前就分发给我们,郑老师对学生之情溢于言表。
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我们有幸来到了二程故里游学,亲身感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可谓是一件幸事。讲学结束大概11点多,我们班的同学一块去一家小饭馆吃饭,大家围在一起,很开心,也许多年以后,我们回忆起这次经历,嘴角都会不自主的上扬。吃过饭我们又回到二程故里门口,等待下午两点去伊尹祠。在吃饭的这个空当里,发生了不大不小的一件事,让我着实胆战心惊了一番。吃过饭和室友一起往回走,看到路边有花椒树,就去摘了几颗花椒看看和家里有什么不同的,正拿在手里把玩,不想对面飞驰而来一辆装满东西的小三摩,我抬起头已经吓的半傻,旁边还有车挡着,顿时忘记了躲避,眼看就要撞上,室友拽过愣神的我,一把拉向一边,小三摩飞驰过去,我还停在惊吓中没有回过神来,后来才后知后觉的发现似乎吓得有点腿软,感谢室友的救命之恩。此次出游,我又逃过一劫。
下午三点多我们到了伊尹祠,这个地方更小,狭小的土房子,里面有伊尹像,墙壁上记述着伊尹的故事。伊尹是一代贤相,和我们同行的杨勇老师在伊尹祠拜了拜,并给功德箱里捐了钱,在另一个简陋的房间里,他也照旧在里面认真的拜,他这种对圣贤的认真和敬重让我自愧不如,出来后有一个老师坐在院子外面给我们讲伊尹的故事,大家听的津津有味。伊尹祠旁边是农田,有很多小麦还没有收,很有回了趟家的感觉。路边有很多艾草,同学们都很激动,于是我们便采了不少艾草,准备带回来过即将到来的端午节。戴老师打趣的对我们说,除了脚印,什么都别留下。
看过了圣人遗迹,感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之后,我们开始坐车返回。逛了一天大家都累了,上车之后一个个都靠着椅背睡了过去。这次游学是我们四年大学生涯中的一个美好记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走过、看过,就永远不会忘记。